1987年,黃旭華給母親郵寄了一本《文匯月刊》的雜誌,裡面一篇文章提到了一位設計核潛艇的黃總設計師,母親看了激動萬分,馬上把兒孫們都叫了過來,鄭重地說道:「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諒解。」
當時,由於保密工作的需要,這篇文章並沒有提及「黃總設計師」的姓名。不過,細心的老人還是從「他的妻子李世英」這幾個字得到了答案,她堅信這個「黃總設計師」就是她的三兒子黃旭華。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老人才知道30年未見面,幾乎與家人斷絕聯繫的三兒子黃旭華,其實是在為國家造核潛艇。
我們小時候都曾有自己的夢想,長大後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教書育人的教師、保家衛國的軍人、推動人類進步的科學家,然而,在很多情況下,隨著社會發展環境的變化,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原來的夢想。比如,魯迅原來學的是醫學,但是當他發現單靠醫治身體上的疾病無法救中國時,他選擇棄醫從文,拿起筆為了喚醒沉睡的中國人而戰鬥。
今天給大家講述的主人公叫黃旭華,他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總設計師,為了造出中國的第一艘核潛艇,他隱姓埋名30年不回家,再見母親已是93歲高齡,為我國核潛艇事業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黃旭華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先後擔任核潛艇工程副總設計師和總設計師,主持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製。我國自行研製核潛艇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的,面對國外嚴密的技術封鎖,黃旭華帶領團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一路攻克種種技術難關,突破了核潛艇最關鍵、最重大的七項技術,讓茫茫海疆有了中國的「鋼鐵蛟龍」。
黃旭華從很小的時候就顯現出了與他人不一樣的意志力和志向,他不僅成績優秀,善於思考,還總是心懷夢想,本來應該與他的祖輩一樣學習醫學,救死扶傷,但在抗日期間他的所見所聞,讓他改變了主意。
黃旭華立志要參與到戰爭前沿,就算不參軍也要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創造出強大的武器,讓別人不敢來犯。黃旭華從小就表現出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他曾用木板製作了玩具飛機,可以在空中飛好一陣,也嘗試過用木板製作船,然後在船底掏一個洞,想要點燃木炭給木船提供動力,雖然這次試驗失敗了,但一顆種子已經在黃旭華的心中種下。
1945年,黃旭華成功地考入國立交通大學造船專業,從那以後黃旭華在科學技術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他由於成績優秀表現良好,先後被派到上海船舶工業管理局以及蘇聯援助中國船舶的製造工作中去。
20世紀 50年代後期,面對當時核壟斷大國的核威懾,國家決定組織力量自主研製核潛艇,黃旭華被調往北京,參加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論證與設計。執行任務前,黃旭華於1957年元旦回老家探親,63歲的母親再三囑咐:「工作穩定了,要常回家看看。」這一別竟是 30年。
在「默默無聞」的30年時間裡,黃旭華帶領科研人員設計出了比常規流線型潛艇水下阻力更小的水滴形潛艇,同時也解決了核潛艇的操縱性問題。我們知道核打擊能力根據載具不同可以分為陸基、海基和空基,而核潛艇就是海基核彈的發射載具,一個國家具備海陸空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至關重要。所以,核潛艇又叫戰略核潛艇,由於其具有極佳的隱蔽性和突然從海上發起攻擊的能力,備受大國重視。隨著美國率先研發出核潛艇,蘇聯、英國和法國也都跟進,海底下的暗戰早已拉開序幕。
可是核潛艇究竟是什麼樣的?黃旭華和戰友們研究如此重大的武器工程,手裡能夠作為資料來源的卻只有幾張模糊的照片和一艘美國買來的兒童航模玩具。當時中國雖然有了核反應堆,但這還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山體一般大的核反應堆縮小,變成動力中樞,放到體長僅100多米的核潛艇上。
當時條件還很落後,但不管如何,哪怕用金山銀山堆出來,也要造出核潛艇。但是,核潛艇研製步履維艱,除了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能力落後這一歷史難題外,黃旭華他們面臨著更多實際困難,沒有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專業技術知識,沒有技術參考資料。最後黃旭華團隊靠著美國生產的核潛艇玩具啟發思維,計算推理核潛艇的形狀、布局,當時沒有計算機,黃旭華和同事只能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送走了一個個不眠之夜。
黃旭華至今還珍藏著一把北京生產的「前進」牌算盤,這把算盤曾經伴隨著黃旭華度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我國一代艇的許多關鍵數據都是出自於這把算盤,越是複雜的尖端工程,越是要利用成熟的技術加以綜合集成提高,特別是總體研究設計,更要在綜合運用上做文章、下功夫。
另外,經過反覆計算、分析、研究,通過不斷調整核潛艇內設備布局,黃旭華和科研人員還解決了65噸大陀螺的問題,不僅為核潛艇節省了空間,而且核潛艇的搖擺角,縱傾角、偏航角、升沉都接近於零。在黃旭華和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從1970年到1981年,我國陸續實現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交付海軍使用,第一艘導彈核潛艇順利下水,這樣一來,我國就成為了繼美、蘇、英、法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初,核潛艇進行最後的深潛試驗。而在此之前,美蘇的核潛艇因深潛試驗而發生過重大事故。作為核潛艇的總設計師,黃旭華決然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他也成為了全世界第一位親自下水深潛實驗的核潛艇總設計師。。
1988年春,黃旭華趁核潛艇南海深潛試驗之機,攜妻順道看望老母。行前,黃旭華給母親寄上一本《上海文匯月刊》雜誌,母親戴著老花鏡,反覆閱讀上面的一篇文章《赫赫而無名的人生》,這篇2萬多字的報告文學,詳細地記載了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的人生經歷。
母親將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終於知道被兄弟姐妹們誤解為忘記養育自己親生父母的不孝兒子,原來是在為國家做這件事情。母親將其他子女們都找過來,講了一句話:「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母親的話傳來,黃旭華哭了。
「俗話說忠孝難兩全,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三十多年來,黃旭華對母親,對這個家,對家鄉的情感包袱就在聽到母親說出「要諒解」這三個字時,放下了。當黃旭華的心一次次因思念而倍受煎熬時,當黃旭華一次次為不能守在父母身邊盡孝而抱憾時,他都用這句話來支撐自己。
不過,黃旭華從來沒有為自己的選擇而感到後悔,他說:「我的一生是屬於核潛艇、屬於祖國的,我對我的選擇無怨無悔!」「祖國需要我一次把熱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祖國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時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血!」
黃旭華骨子裡這種愛國主義的立場,以及為了祖國奮不顧身的精神,正是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灌輸給他的。自古以來,忠孝難兩全。黃旭華只能對母親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您最大的孝。後來,隨著保密期限已到,黃旭華的事迹被披露了出來,人們這才知道,原來所謂的歲月靜好,是由無數的無名英雄守護著。
如今,已經98歲的黃旭華,仍在為國家做出貢獻,他把各級各類的獎金,大約2000萬,全乎捐獻出來,用於國家科研、教育、科普。為了讓更多的中國家庭能夠安享幸福,黃旭華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最寶貴的30年里,犧牲了自己,這是怎樣一種家國情懷。
人生如同一首詩,當我們擁有它時還無法讀懂,當我們讀懂它時,它已悄然遠走。這首詩就是青春。正是有黃旭華這樣的中國脊樑,默默奉獻青春,我們的國才能在列強環伺,風雲變幻,戰爭密布的時代飛速崛起。我們無數國人,才能享受來之不易的和平。
時代處處都有驚濤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寶貴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黃旭華逐夢潛航,真正的國士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