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新疆境內古老的絲綢之路上,有這樣一個邊陲重鎮。
相傳,有一位隨同大唐玄奘法師去往印度取經的信徒,在故去後被埋葬在這裡。
因此,此地得名「賽圖拉」,而將這個維吾爾詞語翻譯為漢語後,就是「殉道者」的意思。
當地有不可考證的傳說,關西七衛的大明將士來此駐守的時候,遇到了唐朝在此戍邊兵士的後代,而清朝死士第一次來到此處時,又遇到了明朝戍卒的後代。
不過,在有據可查的歷史記載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士來到賽圖拉時,真地經歷過傳說中的「跨代換防」。
在西部邊境巡邏的解放軍戰士
1950年3月,當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軍5師15團一個加強連的指戰員在翻越3座雪山來到賽圖拉時,他們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
在這千里無鳥鳴的山巔哨所中,幾名衣衫襤褸、面黃肌瘦、面容蒼老的年輕人一看到他們,便放聲大哭,還不斷地絮叨著:「終於有人換崗來了!」
指戰員們頓感莫名驚詫,新疆剛剛和平解放,解放軍進軍南疆也沒有多久,不可能有人在這裡駐守,更別提什麼換崗。
解放軍解放西藏
那麼,在傳說中都有歷代官兵駐守的賽圖拉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解放軍戰士遇到的到底又是什麼人呢?
這些人的結局又將如何呢?
敢死隊
說起賽圖拉就不得不說一說新疆,說到新疆又必須說一下阿古柏和左宗棠。
阿古柏,綽號「中亞屠夫」,出生在中亞地區,現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附近的小村子,年齡不大的時候就父母雙亡,然後被當作「變童」送給了當地浩罕汗國統治者的侍從官。
很顯然,這段「變童」的經歷給了阿古柏非常不愉快的回憶,在他心裡埋下了扭曲和殘暴的種子。
當時的塔什乾地區也是「草頭王」林立,阿古柏長大後通過妹妹和當地首領的聯姻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逐漸成為了一方諸侯。
阿古柏
1864年,新疆各地相繼爆發了反清大起義,建立了很多割據政權。浩罕汗國統治者也趁機派阿古柏到新疆占點便宜。
1867年5月,早已羽翼豐滿的阿古拍在南疆建立了「洪福汗國」。
最可恨的是對我國新疆早就饞涎欲滴的一對冤家沙俄和英國前後腳趕快承認了這個所謂的「汗國」。千年「攪屎棍」英國非常積極地提供了大批武器援助,還讓阿古柏的人從印度招募了很過工匠回當地建立了兵工廠。
英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把阿古柏培養成自己控制新疆的傀儡。
在英國的扶植下,阿古柏到1871年底非法侵佔了幾乎新疆全境,在事實上已經將新疆從清朝疆域分裂了出去。
老謀深算的阿古柏還派人跑到了「化石級」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去覲見了蘇丹。
這個事把蘇丹樂壞了,本來大帝國已經日薄西山,突然來了一個「抱大腿」的,蘇丹撫手稱善,然後大手一揮,出錢、出槍、出軍事教官,而且還加封阿古柏為「埃米爾」,希望把這個新晉的「小弟」籠絡好。
英國很精明,知道奧斯曼帝國也就是圖個虛名,所以在知道此事後,非但不生氣,還大力支持。奧斯曼帝國的武器可以先運到印度,然後英國再幫著運給阿古柏。「歐洲祖母」維多利亞女王還給阿古柏寫了親筆信,表示雙方要「永結同心」。
此時的「三姓變童」阿古柏已經成為清政府再也無法忽視的重大威脅。其與現在「ISIS伊斯蘭國」大同小異的殘暴統治也激起了新疆廣大人民的憤慨,「見到浩罕人就殺」的口號已經響徹天山南北。
「天狂有雨,人狂有禍」,阿古柏即將迎來他的美夢終結者、左宗棠。
左宗棠
阿古柏在新疆為非作歹的時候,清政府還沒從毀天滅地的「太平天國」運動中緩過勁兒,既缺錢,又缺糧,對新疆有些鞭長莫及的感覺,因此對出兵一事一直搖擺不定。
而恰在1874年,清政府的海防又出了問題。日本人在台灣搞出了「牡丹社事件」,其并吞琉球,染指台灣、入侵華夏的圖謀已經昭然若揭。
面臨雙線困局的清政府內部立刻陷入了要「海防」,還是要「塞防」的大辯論之中。
以李鴻章為首的一派主張為了「海防」,放棄西北,把糧餉全部向沿海地區集中。而左宗棠則力陳英國和沙俄并吞新疆的野心,主張必須注重西部地區的「塞防」。
最後,清政府弄了一個「海塞兼顧」的「和稀泥」諭旨,左宗棠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
左宗棠認為只有擊敗阿古柏,才能有效遏制英國和沙俄對新疆的野心。因此,他為了收復新疆作了萬全的準備,採用「先北後南」、「緩行急攻」的戰略方針。
第一步將收復阿古柏勢力較弱、而且土地肥沃的北疆地區,在建立完善的根據地後,再南下一舉殲滅阿古柏的主力。
同時,新疆地廣人稀,後勤補給困難,不能急於求成,必須要做好充足的戰前準備,然後再通過雷霆一擊,完勝敵人。
而且,左宗棠為了穩住貪圖便宜的英、俄,還用了一個妙招。他力促清政府從英國貸款,然後用貸款從沙俄買了糧食。
事後證明,左宗棠的一套戰略方針完全正確。
而此時的阿古柏的殘暴統治已經危如積卵,除了他核心統治圈子的浩罕人外,基本沒有死心塌地跟著混的部下了。
1876年4月7日,7萬清軍在左宗棠的率領下開始了收復新疆之戰。戰至年底,清軍收復北疆。1877年4月,清軍揮師南下,「紙老虎」阿古柏在5月暴病而亡,年底,清軍收復南疆。新疆全域在被異族蹂躪了12年之後,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為了有效保衛新疆的領土,在各關鍵要衝建立防禦馬上被提上日程。
綿延800多公里喀喇崑崙山脈是新疆領土最西端的關鍵防線。賽圖拉位於山巔之上,地勢平坦,可以作為整條山脈防線的大本營,其兩側就是印度和南疆,易守難攻,戰略位置極為關鍵。
英國當初對此地就已覬覦已久,妄圖竊取此地作為據點,然後背靠印度來不斷蠶食南疆地區。
但此地海拔超過3800米,高原缺氧,紫外線輻射異常強烈。從新疆內陸到此要翻越3座常年積雪的大山,道路曲折且沿途都是懸崖峭壁,補給非常困難,一旦食品緊缺,連打個「野味」的機會都不好找。
在遏制住沙俄勢力在北疆的擴張後,在西部嚴防英國勢力的滲透就顯得極為重要。因此,左宗棠在平定南疆的同時,就命令100多名湘軍勇士組成敢死隊不惜一切代價前往賽圖拉,建立清朝在新疆西部邊境的第一個哨所。
這100多人騎著駱駝、牽著馬、帶著補給輜重,翻山越嶺、經歷九死一生,長途跋涉了1個多月後,只剩不到一半的人抵達賽圖拉。
倖存的勇士則在附近山民的幫助下,收集土石作為建築材料,搭建起來最初的營房和哨所,而這些設施一直沿用到民國時期。
哨所遺址
就這樣,一批又一批華夏男兒從此終年在嚴寒中,頂著狂風、冒著烈日,克服了水土不服、缺衣少食、患病無法醫治等的重重困難,頑強地在這個清朝國土內最高的哨所中,恪盡職守,保衛著華夏的西部邊陲。
不過此時,留給清政府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那這個千辛萬苦建立起的邊防重鎮會被廢棄嗎?
老祖宗的地方
一轉眼,1911年清朝滅亡,原來駐守賽圖拉的勇士也慢慢凋零。而中華大地烽煙四起,開始了軍閥混戰,已經沒有人再關心這個邊陲重鎮。
萬幸的是,對我國新疆威脅最大的沙俄和英國在清朝滅亡後的幾年,正忙於準備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精力再打新疆的主意。
而一戰後,沙俄覆亡,新生的蘇聯正在忙於內戰和抵抗外部干涉,英國也已經被第一次世界大戰折磨得奄奄一息。
所以在清朝滅亡後的10幾年間,新疆的外部威脅反而小了很多。
此時的新疆處於最後一任清朝都督楊增新的統治之下,屬於割據狀態,外部勢力和北洋政府都無力染指。
楊增新
1928年,楊增新宣布歸順南京國民政府,但他在當年遇刺身亡,金樹仁上台當了新疆主席。
國內的形勢消停了,賽圖拉這個戰略要地終於又被想起來了。1928年,金樹仁在賽圖拉設立了治局,成立了邊防哨卡隊,派了100多人的部隊前去駐守,後來增加到200多人,並以賽圖拉作為大本營開始修築其他的堡壘。
據說,當時國民黨的駐防士兵抵達賽圖拉的時候,原來的清朝戍卒都已經垂垂老矣,當得知他們來駐防的時候,還問他們怎麼不留辮子了。
國民黨士兵告訴這些老戍卒清朝已經亡了17年時,老戍卒雖然頓感失落,但還是囑咐他們「別管是誰的天下,一定要看好老祖宗留下來的地盤」。
當時,國民黨政府財力有限,根本無力對前往賽圖拉等一線哨卡的道路進行整修,因此民國時期的賽圖拉哨所的生活條件和清朝時期比沒有什麼顯著的變化。
常年駐守在這的士兵大概有30至40人的一個排。
年景好的時候,能從新疆內地把補給定時送上上來,即使沒有山珍海味,但是吃飽是沒有多大問題的。但是,雪山的自然環境多變,趕上大雪封山的時候,很容易就斷糧,駐守官兵只能靠喝玉米面粥勉強扛過去,喝幾個月以後,所有的官兵基本全是面黃肌瘦。
而且哨所是沒有電的,也沒法運煤上來,平時取暖只能靠燒牛糞,實在太冷了,就只能幾個人抱在一起熬過寒夜。照明也只有煤油燈,煤油用完了,天一黑就只能睡覺。
幾十個大老爺們,能說的話全都說完了,能聊的天全都聊完了,天天只能大眼瞪小眼,除了看雪山以外,沒有什麼娛樂活動。這種與世隔絕的生活很容易使人患上抑鬱、焦躁等精神疾病。
每年按期巡邏的時候,在南北800多公里的喀喇崑崙雪山走一趟就得要3個月到半年的時間。而且在山脊雪線上行走,最難受的就是缺氧,時間久了,對肺部的傷害十分大。本身就吃得不好,再加上耗費體力的巡邏,有的士兵沒堅持到結束就會死在半路,夥伴只能用雪把屍體就地掩埋,建國後,解放軍戰士還發現過國民黨士兵被冰封的木乃伊。
即使在哨所駐守,營養不良加上惡劣的天氣也會導致駐守官兵死亡,所以在賽圖拉哨所周圍遍布了幾十座從清朝到民國時期的死亡官兵墳墓。
不過,好在換防的周期是1年,最起還有個盼頭。可當蔣介石發動內戰後,這個盼頭可就有些渺茫了。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已經被打得焦頭爛額,乾脆把賽圖拉駐守的官兵給忘了。
被遺忘的人
最後一批國民黨駐守官兵是1946年上山的,好不容易熬到了1年結束,但是換防的人卻怎麼也等不來。
他們一直等了四年,於是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解放軍戰士們驚詫地看著眼前這幾位痛哭流涕、衣衫襤褸的國民黨士兵,忍不住安慰道:「好了,你們的任務結束了,現在由我們換防了。」
國民黨士兵們用已經黑得發亮的袖口擦了擦眼淚,一名年紀稍長的士兵這才發現解放軍戰士的胸標,同樣感到了驚詫。
「你們是……解放軍?是哪個衙門的?」
「國民黨政府已經倒台了,國家現在人民當家作主了,我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人民自己的部隊,不是哪個衙門的。」解放軍戰士微笑著答道。
解放軍戰士
「啊……倒台了,人民的政府。」年紀大的士兵似乎明白了,長期的與世隔絕讓他的思維有些遲鈍。
「是呀,現在我們來了,你們可以下山休息了,辛苦你們了。」解放軍戰士說著說著,握住了這名國民黨老兵如同枯樹一般的糙手。
隨後,國民黨士兵邀請解放軍戰士進了石頭壘成的哨所,點燃了一些牛糞取暖,開始詢問這幾年國內的變化。
解放軍戰士耐心地給他們說明了情況,也把我軍的優待政策交代了一下。同時,連長決定在休息2天後,派幾名戰士帶他們原路返回部隊的駐地。
就在幾名國民黨兵離開的那天早晨,解放軍戰士列隊站好,全體向這些即將回家的「前朝」戍邊勇士莊重地敬了軍禮,無論如何,這些國民黨士兵在這裡堅守了四年,也是為了保衛這個偉大的國家,他們的堅韌頑強和忠於職守同樣值得尊敬。
後來,這些國民黨士兵被我軍熱情地接待,在進行了體檢和休養後,師部給他們開具了證明信,並提供了回家的路費。
而我們的解放軍戰士則在賽拉圖古老的堡壘中繼續履行著平凡而又偉大的戍邊職責。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從漢代至今,無數的華夏男兒無怨無悔地守護著華夏大地的西域邊陲,他們雖然早已經與廣袤的沙海融為了一體,永遠消逝在了歷史的長河,但他們那在刀光劍影中無所畏懼的熱血豪情所鑄就的巍峨軍魂,卻將永遠忠誠守護著遼闊的炎黃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