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影視形象
《三國志·諸葛亮傳》的原文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的話說到這個份兒上,諸葛亮只有流著眼淚答應道:「臣一定盡全力輔佐幼主,效忠貞之節,至死方休!」
諸葛亮在劉備跟前是這樣承諾的,在之後長達11年的時間裡,他也的確是這麼做的。
諸葛亮此時的角色,稱為「託孤大臣」也好,「輔政大臣」也罷,總之是一個責任很重、危險重重,而且很容易招致怨懟的角色。
有兩位可以做比較的古人:霍光和王莽。
霍光曾經長期擔任這個角色,結果因為獨掌大權,霍光受到其他輔政大臣的陷害,如果不是他消息靈通,早就被上官桀父子害死。
霍光僥倖逃過了大臣的暗害,擁立漢宣帝上位,結果在漢宣帝看來,霍光卻是個讓自己「芒刺在背」的存在。
霍光好不容易混了個善終,可是在他身後,因為妻子兒女的任性,最後落了個家族被滅的命運。
霍光之後,以個人能力和功績混成輔政大臣的還有王莽,結果,經過對年幼的君主幾次廢立之後,王莽最後很乾脆地取而代之,自己坐上了君主寶座。
2、諸葛亮之智
歷史的教訓向來不是溫柔如春風,而是凜冽如刀,遠有霍光、王莽、近有曹操的「託名漢相,實為漢賊」,諸葛亮的角色顯然很不好當:
諸葛亮的影視形象
首先,蜀漢的安定團結確實需要「託孤大臣」的存在;
其次,這個角色責任太重,權力太大,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引起君主猜忌;
第三,長期掌握大權,很容易刺激起個人野心,最後對年輕、軟弱的君主「取而代之」。
有這麼多歷史教訓和現實經驗,諸葛亮在這個位置上卻始終安穩如初,既沒受到劉禪的猜疑,也沒受到大臣的攻擊,安安穩穩地掌權十來年時間。
這需要的可不僅僅是智慧。
當然,期間雖然沒有大風大浪,但偶爾也會有小泥鰍鼓搗起些小風浪來。
比如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
3、李嚴是個啥樣的人?
在投奔劉備之前,李嚴曾經先後在劉表、劉璋手下當官,因為為人能幹,劉表曾經讓李嚴到各縣任職,劉璋則任命他為成都縣令。
李嚴的影視形象
公元213年,劉璋派李嚴在綿竹抵抗劉備,李嚴就率領部下投降了劉備,劉備任命李嚴為裨將軍。平定成都之後,李嚴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李嚴擔任犍為太守時,再次表現出他的出眾才幹:
公元218年,李嚴率領五千人馬擊退了數萬人的盜賊隊伍。
在李嚴治理期間,犍為郡城整修一新,樓宇壯麗成為當時全州的一景。
雖然極具才幹,但是李嚴也有性格上的弱點,那就是他性情孤傲,很難和別人相處,他屬下的官員,如楊洪、王沖等人,經常在和他爭執之後或者辭職,或者叛逃。
雖然李嚴性格上存在弱點,但是劉備卻始終很信任他,不僅提升他為漢將軍,還任命為尚書令。公元223年,劉備病重之時,特地召來李嚴,讓他和諸葛亮一起輔佐少主劉禪。
4、諸葛亮出手
曹魏和蜀漢之間的戰爭一直在延續。
公元231年,諸葛亮率軍出祁山拒敵,讓李嚴負責督運糧草。
當時正是初秋時節,雨水較多,糧車不好行駛,李嚴於是就派參軍和督軍告訴諸葛亮,說糧草不濟,讓他儘早撤軍。
諸葛亮的影視形象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諸葛亮知道糧草的重要作用,所以他一聽到糧草供應不足之後,當即答應撤軍。
可是讓人沒想到的是,李嚴聽到諸葛亮退軍的消息後,故意做出驚訝的樣子說道:「糧草充足,為什麼要退軍呢?」以此為自己督辦糧草不濟辯解。
這樣說了之後,李嚴還覺得力度不夠,他緊接著又向劉禪上表,說「諸葛亮現在假裝撤退,是想誘使敵人前來決戰!」
戰爭非兒戲,怎麼能容人信口開河?諸葛亮因為糧草跟不上不得已撤軍,本來心裡就很窩囊,現在又聽到李嚴如此顛倒黑白地為自己辯解,他如何不氣?於是諸葛亮把李嚴前前後後寫給自己的書信作為真憑實據遞交給劉禪,好讓劉禪弄清楚事情的真偽。
書信遞交上去之後,諸葛亮立刻上書彈劾李嚴,批評他一心只考慮個人的利益和榮譽,不適合再留在朝廷任職,然後將李嚴廢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居住。
早在和李嚴共事之前,就有李嚴的同鄉暗中提醒過諸葛亮,說李嚴心術不正,很有可能會製造事端。那時諸葛亮還以為兩個人為了國家的共同利益可以通力合作,沒想到最後卻落了個這樣的下場。
李嚴最後是個什麼結局呢?他在流放中等待,一直希望諸葛亮能夠再啟用他,可是等了兩年多一直沒等來消息。234年,李嚴聽到諸葛亮病逝的消息,他知道朝廷中再沒有其他人能夠給他機會了,不久就發病而死。
5、馬謖
馬謖曾經是諸葛亮的愛將。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之後,他向劉禪上表,請求自貶三級,以示懲罰。
相關影視形象
那麼馬謖犯錯誤,諸葛亮到底有沒有責任呢?顯然是有,他犯了用人不當的錯誤。
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家兄弟五人都很有名氣,其中以馬良最有才能。諸葛亮和馬良平時以兄弟相稱,兩個人的關係很好。馬良去世以後,諸葛亮對馬謖也很好。
《三國志·董劉馬陳董呂傳》中說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非常喜歡和馬謖談論軍事,兩個人常常一談就是一整天。
和諸葛亮欣賞馬謖的態度相反,劉備不大看得上馬謖,臨死之前他還囑咐諸葛亮說:「馬謖說話經常言過其實,這人不堪大用,你可要多加註意!」
這是劉備的臨終囑託,可是諸葛亮卻沒放在心上,他任命馬謖為參軍,平時對他很器重。
馬謖能夠被諸葛亮器重,也顯示過他的過人之處。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征南中,馬謖一路相送,一直送出去幾十里地。
諸葛亮知道這次征討意義重大,他問馬謖:「我們為這次遠征準備了好幾年,現在你還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馬謖回答道:「南中偏遠,那裡的人一直不服我們,即使現在打敗他們,過一段時間他們還會反叛。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所以還請您在收服人心上下功夫。」
諸葛亮聽取了馬謖的建議,正是在這次征討中,他對孟獲七擒七縱,從而使孟獲真心歸順,使南中人心歸服,之後再沒有反叛。
也許正是因為馬謖的這次成功,使諸葛亮更加看重馬謖,認為他是可以破格使用的將才。
6、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當時,軍營之中有作戰經驗豐富的魏延、吳壹等老將,很多人都認為應該讓這些老將做先鋒,可是諸葛亮偏偏力排眾議,任命馬謖為先鋒。
相關影視形象
馬謖當先鋒本來也不至於落敗,可是他犯了自以為是的毛病,拒不執行諸葛亮的部署,不聽從副將的勸告,結果導致了失街亭的敗局。
馬謖失街亭之後,諸葛亮的大軍失去了落腳據點,只好退軍回了漢中。
馬謖打了敗仗,先是因罪入獄,不久就被處決。臨終之前,馬謖給諸葛亮寫了一封情深意重的書信,感謝諸葛亮多年的厚待之情。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然後他也沒輕易饒過自己,他親自向劉禪上表,表明自己用人不當的過錯,請求自降三級。
劉禪准奏,將諸葛亮降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雖然諸葛亮的懲罰並不算太重,但是以他之前的功績、他在蜀國說一不二的身份和地位,他其實完全可以不提自己的過錯,但是他並沒有那麼做,痛失愛將之後,他也嚴厲懲罰了自己。
雖然是一次錯誤的用人導致了一場敗仗,但是卻是一個好的表率。
後記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進行第五次北伐,正是在這次北伐途中,諸葛亮病逝于軍營。
雖然主帥臨陣病逝,但是蜀軍的撤退仍然井然有序,他們從容的表現讓緊隨其後的司馬懿一直不敢放心大膽地追趕。
一直到蜀軍遠遠退走之後,司馬懿才敢走進蜀軍留下的營壘,他在其中反覆巡視、仔細察看之後,不由稱讚諸葛亮道:真天下奇才也!
縱觀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的27年,雖然他最終並沒有實現復興漢室的宏圖,但是卻為實力薄弱的劉備謀得了三分天下,東聯孫權,北敵曹操,為蜀漢贏得了幾十年的安定局面。雖然諸葛亮打的勝仗不多,但是他卻始終奔波在征伐的路上,的確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樣的忠臣、智者,難怪他在當時就深得民心,更受到歷代文人學者、甚至統治者的高度評價與極度推崇。
參考資料:《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國志·劉彭廖李劉魏楊傳》、《三國志·董劉馬陳董呂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