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記札:陳勝不是農民,但他出色領導了秦末農民起義

2022年09月05日12:34:03 歷史 1608

愛讀書的人是珍品。

在中國歷史上,陳勝吳廣起義是最早的農民起義。因此,我們下意識地都認為陳勝是農民。然而, 許多事情是經不起較真的,一較真就破綻百出。我認為陳勝不是農民,他應該是沒落的貴族。

仔細分析,陳勝是農民的判斷應該來自於《史記•陳涉世家》一文的開頭。文中這樣記述:「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佣者笑而應曰:『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就是農民出身嗎?這個還真不可以這樣理解。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來對待古人的事情。

我認為陳勝是貴族,是沒落貴族。理由有三:

讀書記札:陳勝不是農民,但他出色領導了秦末農民起義 - 天天要聞


一、陳勝有名有字,無疑是貴族。


《史記•陳涉世家》開篇就說「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在周秦時期,名和字都是貴族的標誌。《禮記·冠義》中記載:「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儀禮·士冠禮》中也說:「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在名字文化形成初期,人們普通認為父母起的名字是可以通神的,所以起名字是非常慎重的事情。長大以後,貴族子弟都會在名之外取個「字」讓人稱呼,而且還有相關的禮節,這就是「冠而字之」。「冠」就是加冠,是成年禮,由長輩給成年了的孩子把頭髮挽起來並戴上帽子,標誌這個孩子己長大成人。行冠禮的同時,取「字」,擁有自己的「字」是進入社會的標誌,一般只有貴族才會擁有「字」,「字」比「名」更多一層象徵身份的「氣息」。

比如,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叔梁紇,子姓,孔氏,名紇,字叔梁,孔子的父親,是周代諸侯國宋國君主的後代,曾任魯國陬邑大夫,是「魯國三虎將」。

即使沒落貴族,也會起名起字。項羽,周王族諸侯國項國後代,姬姓,項氏,名籍,字羽。張良名良,字子房,張良先輩在韓國任過五代韓王的國相。

陳勝不僅有名,而且有字,無疑是貴族。他應該是沒落了的貴族,所以才「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

貴族和農民,在周秦時期差別很大,農民的社會地位很低,常常被貴族稱為「野人」或「小人」。《左傳》記載,僖公二十三年,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之。」「野人」說白了就是不懂禮儀的農民。淪落到了流亡地步的落魄貴族仍然是那麼高傲,甚至「欲鞭之」。

《論語》里,樊遲曾向孔子請教農耕知識,孔子說:「吾不如老農。」請教種菜,孔子說:「吾不如老圃。」 樊遲走後,孔子大罵:「小人哉,樊須也!」可見周秦時期,貴族和農民差別相當大。

農民既不懂得這套為青年人束髮加冠取字的儀式,也沒錢辦這樣事。因此周秦時期,有名無字或者無名無字的人太多了。蘇秦張儀蕭何樊噲等都有名無字。

與陳勝同時代的劉邦應該是個無名無字的人。劉邦出身農民,最多是小地主,家裡以種地為生,本是村裡的小混混,大名叫劉季,劉季是什麼,就是劉老三吧,這算什麼名字?劉邦是他顯貴以後才取的名字。


二、陳勝的言行舉止表明他不是標準的農民,應該是貴族。

讀書記札:陳勝不是農民,但他出色領導了秦末農民起義 - 天天要聞


首先申明,筆者是農家子弟,非常珍視自己的農民出身。這裡對陳勝的分析,沒有絲毫對農民的歧視,只想從語言習慣、性格特點來分析農民的特質。

在耕地的間歇,陳勝和朋友們說:「苟富貴,勿相忘。」這願望不會是一般農民的願望。農民常想的是「二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坑頭。」吃飽穿暖就得了,至於富貴,那是虛無漂渺的東西,想也白想,既然白想,那就不想,農民就是這樣實在。可見陳勝即使當了農民,也是個不安分的農民。

當朋友們不理解時,他感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身處屋檐之下安於現狀的小麻雀怎能理解鴻雁長飛的高遠志向?這就更不是農民的語言了。農民有話直說,不喜歡曲里拐彎,不喜歡言有盡而意無窮,不作這樣高深的比喻。這樣細酸的人,農民很鄙視,因此一塊耕地的人笑他。從這笑聲里,我們分明看到了陳勝融不進農民這個群體。


三、陳勝的眼界和胸懷超出了普通農民。

讀書記札:陳勝不是農民,但他出色領導了秦末農民起義 - 天天要聞


按照《陳涉世家》的記載,參軍伊始,陳勝就是這一群戍邊戰士的小頭目,由於天時不濟,陰雨連綿,大雨滂沱,按正常行軍進度,他們不可能按期趕到漁陽戍邊。而秦朝法令規定,不能按期服兵役的人要被處死。在這關鍵時刻(也許是遲早的事),陳勝分析道說:咱們現在逃跑被抓是死,起義被抓也是死,同樣是死,「死國可乎?」推翻暴秦,好不好?這是怎樣的膽略和氣魄?農民的特點是老實本分、安分守己、忍辱負重、苟且偷生……現在還沒死到臨頭,為什麼要走起義這條路呢?陳勝真不是普通農民。

如果說農民中的豪傑之士也能有這樣的膽識,那麼陳勝對時世的分析和認識,反映出他不是只知道眼前小事的農民,而是胸懷天下、大濟蒼生的貴族。

讀書記札:陳勝不是農民,但他出色領導了秦末農民起義 - 天天要聞


陳勝分析天下形勢,講的都是內幕:秦二世胡亥是始皇帝的小兒子,而不是長子,按照秦國的繼承製度,胡亥不應當繼承皇位,合法繼位人是公子扶蘇。據可靠消息稱,公子扶蘇因為屢次勸諫秦皇而不被喜歡,皇上就找了個理由讓他外出帶兵。不久前,有消息稱,公子扶蘇在無罪的情況下竟然被秦二世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這樣的密秘農民如何知曉?但陳勝知曉。農民也不關心這些密秘,但是陳勝關心。

陳勝於是進一步分析:天下人都知道公子扶蘇賢明仁愛,卻不知道他己冤死。假如咱們號稱是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隊伍,號召天下英豪一起推翻秦二世的統治,一定會得到成千上萬人的響應。這樣的分析實在是精準把握到了時代的脈搏。

陳勝分明就是為推翻秦王朝而誕生的時代精英。雖然我們沒有更多參考資料來證明陳勝曾經的思想和行動,但是我們可以合理猜想,在參加謫戍之眾前,陳勝早已關註上秦王朝時局發展,他雖然沒有「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當如此"的言論,但他対天下時局了如指掌,胸中丘壑不亞於後世蜇伏隆中的諸葛亮。這樣的人絕不可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讀書記札:陳勝不是農民,但他出色領導了秦末農民起義 - 天天要聞


正因為他對時局有清醒認識,在起義動員講話時,他大聲喊出了農民想都不敢想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嗎?我們為什麼一定要聽他們的呢?振聾發聵的吶喊,喚醒了無數苦難民眾團結倒秦。在他的鼓動下,這群手無寸鐵的遷徙之徒,揭竿為旗,斬木為兵,「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封吳廣為都尉。陳涉不僅熟悉軍隊管理辦法,而且善長攻城野戰,他率領起義大軍闖關奪礙,所向披靡,當打到陳縣時,起義軍的戰車已發展到六七百乘,戰馬達到千餘匹,兵士超過萬人,一支披堅執銳的大軍迅速如火如荼席捲中原大地。此時你覺得這是農民所為嗎?陳勝還是農民嗎?陳勝應該是熟讀兵書戰法、久久蜇伏民間的在淵潛龍。

《史記》是一部信史,從前至後仔細研讀《陳涉世家》,作為被觀察對象的陳勝,除過「為人佣耕」外,身上幾乎看不到星星點點的農民痕迹,卻時時處處顯示著他貴族出身的身影。沒落貴族陳勝,的確是秦朝末年罕見的英才,他「戍卒叫,函谷舉」的功績將被後人永遠記住,從他身上我們可以學到許許多多寶貴的人生智慧。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賴清德:戰爭沒贏家,樂意跟大陸交流合作 - 天天要聞

賴清德:戰爭沒贏家,樂意跟大陸交流合作

風向變了?賴清德發表520演講,涉及兩岸說法發生大變化,高呼「避戰要交流」。據聯合早報報道,近日,賴清德在就職滿一周年之際,在台北召開記者會。當日本媒體問及兩岸關係的問題時,賴清德回應:島內社會與人為善,並表示他也是堅定地追求和平,「因為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賴清德進一步表示,將實施所謂的「和平四...
莫斯科國立體育學院校長在巨型雕像內死亡,年近70歲 - 天天要聞

莫斯科國立體育學院校長在巨型雕像內死亡,年近70歲

據環球網援引「今日俄羅斯」(RT)、英國《鏡報》等媒體22日報道,俄羅斯聯邦偵查委員會表示,在伏爾加格勒的標誌性巨型雕像「祖國母親在召喚」頭部內發現了一具男性遺體。據了解,死者為莫斯科國立體育學院校長尼古拉·切斯諾科夫。「祖國母親在召喚」巨型雕像(圖源:環球網)當天晚些時候,莫斯科國立體育學院在其網站上...
2025年緬甸內戰局勢5個月來的簡評 - 天天要聞

2025年緬甸內戰局勢5個月來的簡評

轉眼2025年已經過了5個月,緬甸的激烈內戰打了兩年半,目前又陷入新的僵局,也就是幾十年來那種不死不活的狀態。所謂「激烈內戰」是指2023年1027行動,這一仗確實差點徹底改變了緬甸局勢,也就是變天,最後因為多種因素,緬政府的基本盤又穩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