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開篇講了一件事,那就是韓趙魏三家分晉,並從周天子那裡獲得了正式封號。司馬光認為,這件事的影響極為惡劣。本來,只有周天子的親戚或王室功臣才能有資格被封為諸侯,單韓趙魏三家竟以武力威懾就得到了分封。司馬光哀嘆,名分亂了,是說諸侯們,更是在說周天子的名號已經失去信譽,不管用了。
《論語》中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名分,歷來就是個重要的東西。因為,歸根結底,它與實力掛鉤。沒有實力,有名分也沒威望,遲早要丟人;有實力,沒名分也有魅力,遲早會出名。這條理論可以適用於任何時代,我就不舉例說明了,大家可以自己往裡套。
選擇接班人是門學問
我們還是說回三家分晉。大家都知道,韓趙魏本是晉國的三大家族。但其實,更早的時候,晉國還有一個比這三大家族更有實力的家族——智氏。那這個智氏是怎麼搞沒的呢?還要從選家族接班人說起。
智氏家主智宣子要立智瑤為世子,問族人智果的意見。智瑤其人,可真不是一般人,長得也好、腦子也聰明、力氣也大、才藝也多、辦事還果斷。雖然他有這麼多優點,但智果還是認為他做不了繼承人。因為,他有一個缺點,就是沒有仁愛之心。智果斷言,智瑤作了接班人,會因為自己優點多多,仗著有錢有勢,鄙視、進而欺負別人,而得罪許多人,並終會導致家族覆滅。但智宣子不信,還是覺得智瑤優秀,決定讓他作接班人。
智果見改變不了智宣子的決定,就改變了自己。他找到主管戶籍的領導——太史,退出智氏家譜,自立門戶。
後來,智瑤順利當上了智氏的家主,人稱智伯。事實證明,智果的話是對的,智伯很是不可一世,到處得罪人,在敗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關鍵是,他得罪了一個很不該得罪的人,就是趙襄子。
趙襄子是趙氏的家主。沒錯,就是趙氏孤兒那個趙氏。說起來,趙襄子先天條件不好,能坐上趙氏接班人的位置著實不易。
趙襄子名無恤,是趙氏家主趙簡子的小兒子。趙簡子有很多兒子,但接班人卻只能選一個。自古至今,有比較就有傷害。當都出自一個爹時,就要比娘。無恤的母親不但是個小妾,還出身蠻夷,是個狄人。在一眾兄弟中,無恤出身最是低微,很沒有存在感。那為啥他最後成為接班人呢?當然,是因為好學上進。這裡面還有一個傳說。
在幾大家族爭鋒處於膠著狀態的時候,選一個合適的接班人,關係到趙氏的生死存亡。本來,長子伯魯已被立為世子。但一次算命活動,讓趙簡子改變了這種格局。
趙簡子有個下屬叫姑布子卿,擅長相面。趙簡子把他請到家裡,要給兒子們算上一卦。姑布子卿看著趙簡子的一堆兒子,直搖頭,明確表示:命都不太行。趙簡子急壞了:難道趙氏就要亡了嗎?姑布子卿立即勸慰他,說自己來的路上,分明就看見一個小公子,很有些不凡。趙簡子知道那是無恤,馬上表示他出身不行,不予考慮。但姑布子卿卻反駁道:「貴賤可不是出由身決定的,天命所在,就算出身低微也必然會富貴。」於是,趙簡子就把無恤叫了過來,詢問他的功課。無恤果然都對答如流,而且十分正確。
雖有相面結果為證,但趙簡子還是想一窺命運的秘密,要進行一次統一考試。他對兒子們說:「我有寶符藏在常山上,你們誰能找到,就賞給誰。」結果,大家都空手而歸,只有無恤宣稱找到了。他對父親說:「在常山上,可以望見代國。趙氏應該佔領代國。」此子大有戰略眼光,趙簡子大喜過望,就廢了長子伯魯,立無恤為世子。
後來,無恤繼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趙襄子。
兩個不同風格的領導者進行的較量
趙襄子與智伯的結怨,始於繼位之前。
智伯約趙氏進攻鄭國,趙簡子病了,就派已是世子的無恤代往。二人共事,一塊吃飯喝酒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智伯喝多了,竟然對無恤強行灌酒,還動手打了他。當時,無恤的隨從就要替主人打回來,卻被無恤制止了。他說:「父親之所以讓我作世子,就是因為我能忍辱負重!」
可挨打的不計較,打人的卻還不罷手。智伯認為無恤長得丑、能力不行,還不討人喜歡,就要求趙簡子廢了他。雖然,趙簡子沒同意,但趙襄子與智伯的梁子算是結下了。
後來,仗著力量強大,智伯要求韓趙魏三家向智氏割地。韓、魏兩家實在是懼怕,就同意了,只有趙襄子說:「土地是祖宗傳下來的,怎麼能隨便送人呢?」
面對壓迫竟然不服,智伯決定揍他。他聯合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力量對比懸殊,趙襄子知道硬抗是死路一條,就帶人馬退守晉陽。久圍不下,智伯又想到了用水攻。水淹晉陽、滿城挨餓,城破在即,趙襄子卻在謀劃反攻。他派人偷偷出城,去遊說韓魏兩家倒戈。
本來,韓魏跟隨智伯攻趙,就是迫於無奈。而且,他們也有唇亡齒寒的擔憂,擔心智伯滅趙後,實力大增,會轉過頭來吃掉他們。所以,他們與趙襄子一拍即合。於是,滅趙之戰就變成了韓魏兩家與趙襄子裡應外合對付智氏的決戰。
最終,趙襄子贏了,滅了智氏、殺了智伯。
中國人寫歷史、編故事,都要點出或設置一個窺破天機的人,比如說智果,比如說姑布子卿。但智伯與趙襄子的人生經歷是說明了智果看人的睿智,還是姑布子卿相面術的不凡?在我看來,都不是。
人生是一場詭異的旅程,事事領先的未必圓滿,落後一程的未必不行。往往,佔盡先機不如後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