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創建大周朝後,最為器重的人就是狄仁傑。在她當政期間,實行酷吏制度,僅宰相就殺了14名,流放9名。而在這樣嚴酷的政治環境中,狄仁傑卻能夠得到重用
1因為狄仁傑性格剛直,直言不諱地多次勸諫皇帝
2知人善薦,在當時武則天大肆殺掉反對她的人留下很多空位的情況下舉薦了很多例如張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監察御史桓彥范、太州刺史敬暉等數十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唐代名臣
3.武則天知道他的建議是為民,不帶私心
4狄仁傑確實有治國安邦之才,能文能武。在任魏州刺史和幽州都督期間,多次統兵北擊契丹,以致於後來契丹人聽到狄仁傑的名字就不戰自退。
5.狄仁傑是一個足智多謀、隨機應變的人
狄仁傑和之前的包拯就很不一樣,他並不是一個天才,古代常有一句諺語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30歲考上明經,已算晚矣;50歲考中進士,猶未遲也(大部分就是講狄仁傑跌宕的一生)
而相比包拯28歲進士,狄仁傑28歲中明經,相比之下狄仁傑就很普通但是他很幸運,授汴州判佐被小吏污告,遇到了時任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在審問之時發現他是個德才兼備的人才,稱讚道:「孔子說:『觀過知仁矣。』你真可以說是滄海遺珠啊。」而滄海遺珠的典故就出自於此
後來閻立本舉薦他為并州法曹
而狄仁傑也同樣勤勞 且能力出色,在地方任職時積累了20年的斷案經驗,才任職大理寺丞,期間 一年判決了大量以往積累的案件,涉及人員一萬七千人,而都沒有人冤訴,足以可見他的斷案能力還是不錯的,而大理寺乾的都是負責京師案件拘審判斷罪,同時也複核全國各地的判案。
狄仁傑仕途坎坷,在李旦時期被外放寧州刺史,期間妥善處理民族關係,深受當地百姓愛戴,而當時的御史郭翰巡察隴右聽到後向朝廷推薦
在武則天上位的關鍵時期,當時他出任豫州刺史,當時越王李貞在豫州起兵反抗武則天。而當時的宰相張光輔率軍討平叛亂,藉機欺壓百姓羅織冤獄,縱容部將大肆勒索,狄仁傑一概不予聽從,直言斥責,稱其之罪甚於李貞,回朝後就彈劾他侮辱宰相,後被貶復州刺史
後武后上位狄仁傑於次年九月由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成為宰相。
而這個鳳閣鸞台平章事,唐初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員參與朝政機密。其本官階品較低者,則用「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周時改稱為「同鳳閣鸞台三品」或「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的頭銜,亦為宰相。
後來酷吏
而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而當時的律法是一經審問即承認謀反的人可以減免死罪,而狄仁傑認罪後寫帛書給自己的兒子上呈給武則天
而因為這件事就被貶到彭澤縣,擔任縣令,過了幾年因為契丹攻陷冀州,為穩定局勢,起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前任刺史一開始為了抵禦契丹,盡趨百姓入城,繕修守城器具。但狄仁傑到任後,卻讓百姓返田耕作。孫萬榮聞聽狄仁傑被起複,不戰而退
後狄仁傑調任幽州都督,獲賜紫袍、龜帶。武則天還在紫袍上題寫了十二個金字,以表彰狄仁傑的忠誠
過了一年 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授銀青光祿大夫,不久,狄仁傑又代理納言之職,兼任右肅政台御史大夫。
這次就比上次要好一些,即中書省和門下省的一把手
又過一年,突厥南下騷擾河北,劫掠百姓萬餘人。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征討突厥,並許以便宜行事之權,而突厥殺了俘虜後,退回漠北 ,而狄仁傑率十萬大軍追擊,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武則天又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讓他安撫河北。當時,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脅從,在突厥退軍後害怕受到牽連,紛紛逃匿。狄仁傑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諸州百姓,使他們回鄉生產。
而在武則天想繼承人的時候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為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沒有以異姓當做繼承人的。」武則天猶豫未決,宰相狄仁傑對武后說:「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武承嗣、武三思為武則天之侄,李顯、李旦則為武則天之子)?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又勸武則天召還李顯
而武則天也很信任狄仁傑,武則天尊稱狄仁傑為「國老」,所有的大臣見了皇帝都得下跪,唯獨狄仁傑除外。
對於狄仁傑並沒有反對武則天當皇帝我覺得更多是他的出發點:當個好官,做個好人,方式不重要,罵名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給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