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最長壽的兒子,70歲坐轎子上朝,還被乾隆重用

2022年07月16日10:38:15 歷史 1002

在歷史上,為了爭奪那至高無上的皇位,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叔侄之間痛下殺手的事情比比皆是,康熙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但其晚年因為兒子眾多,出現歷史上有名的「九子奪嫡」事件,各皇子因為才能優秀,組織派系、爭奪王位競爭激烈,開啟了一連串的腥風血雨,不過卻有一位皇子「與世無爭」,即便手握軍權,卻沒有參與奪位,活到70歲仍被乾隆重用。

康熙最長壽的兒子,70歲坐轎子上朝,還被乾隆重用 - 天天要聞

▲康熙晚年出現歷史上有名的「九子奪嫡」事件。(示意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這位皇子就是康熙的十二子胤祹允祹),胤祹之母為「定嬪」萬琉哈氏,出生於康熙二十四年,胤祹出生後,被康熙指定由「蘇麻喇姑」撫養,蘇麻喇姑曾是孝庄皇太后的侍女,在宮中的地位極高,但她一生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因此胤祹也養成了淡泊的性格。再加上他的母親並不希望兒子登上大位,於是一直對他實行放養政策。

康熙最長壽的兒子,70歲坐轎子上朝,還被乾隆重用 - 天天要聞

據史書記載,胤祹手握重兵,但他跟其他兄弟不同,從未參與過奪位,相較於皇太子被廢為庶人,皇長子被圈禁到死,胤祹在雍正上位後改名為允祹,並被賦與官職、冊封為履郡王,雖然期間起起落落,但於雍正晚年依舊受到重用,管理禮部和宗人府事務。

雍正元年,胤祹被封履郡王,第二年又降為貝子,八年恢復郡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晉親王。胤祹自幼被蘇麻喇姑撫養,沒有參與兄弟皇位的爭奪。

允祹是康熙眾多皇子中,最長壽的一位,壽長78歲,乾隆繼位之後,念在叔叔允祹恪盡職守,因此加封他為履親王,令其繼續掌管禮部。在乾隆一朝,允祹受到厚待,乾隆十五年時,允祹已經66歲,被乾隆特許可以乘坐轎子上朝。

康熙最長壽的兒子,70歲坐轎子上朝,還被乾隆重用 - 天天要聞

乾隆二十八年,78歲的履親王允祹病逝,乾隆贈謚號「懿」。由此看來,允祹躲過了奪位的腥風血雨,還在雍正跟乾隆朝享有掌權職務跟封王待遇,又活到78歲才去世,實在是非常的幸運。

允祹的府邸在東直門北小街針線衚衕,與誠貝勒允祁府相鄰。府邸正門5間,正殿7間,東西配樓5間,後殿3間、後寢殿5間、後罩房5間。光緒年間,由於臨近的東正教堂被義和團破壞,遭到俄軍報復,王府被焚。履王大宗後搬至隆福寺西口馬市大街,是為植公府。

康熙最長壽的兒子,70歲坐轎子上朝,還被乾隆重用 - 天天要聞

允祹一生妻妾成群,有6子6女。根據康熙四十五年的《玉牒》記載,第十二子胤祹位下已有嫡妃富察氏,大學士馬齊之女。也就是說,允祹嫡福晉為沙濟富察氏乾隆帝孝賢純皇后及傅恆之堂姐。側福晉為方佳氏,是四品典衛方文彬之女。

除此之外,允祹還有側福晉管佳氏,庶福晉王佳氏,庶福晉李佳氏,庶福晉邁氏,庶福晉陳氏,媵妾李氏,侍妾姚氏。在其他幾位兄弟死的死,關的關,允祹一生也算是過得非常幸福的了。

康熙最長壽的兒子,70歲坐轎子上朝,還被乾隆重用 - 天天要聞

參考資料:《玉牒》、《清史稿》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華夏這五千年,遭遇4次危機,但總有「神人」出現,化險為夷 - 天天要聞

華夏這五千年,遭遇4次危機,但總有「神人」出現,化險為夷

「滾滾長江東逝水」,改朝換代多了去。可中華民族的根,一直沒斷過。不過,在此期間,也是險象環生,這根,曾四次差點被刨被斷。好在,每一次,總有「神人」出現,化險為夷,此乃中華國運!頭一次是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八王之亂把國家攪成爛泥。
大刀隊是我們的悲哀,並不是什麼榮耀 - 天天要聞

大刀隊是我們的悲哀,並不是什麼榮耀

大刀隊最早得追溯到國民革命軍西北軍那時候。1933年,長城抗戰打響,日軍大舉進攻喜峰口。當時中國軍隊的處境有多慘?槍支彈藥都湊不齊,工業底子薄得像張紙,連個像樣的炮都造不出來。面對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機槍甚至坦克,咱們的西北軍將領沒辦法,只能
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開展集體學習 - 天天要聞

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開展集體學習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論述,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7月9日,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部分職能部門負責人、院系黨委書記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學習。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大家認真聆聽解說,參觀了《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
從馬扎然到丘吉爾:首相們的職場生存指南 - 天天要聞

從馬扎然到丘吉爾:首相們的職場生存指南

《首相塔》全八集完結!今年三月到六月,陸大鵬與程衍樑帶我們走近歐洲歷史上的八位首相或總理,在紛繁的歷史中,串聯起他們的故事:從締造「太陽王」的馬扎然,到瓦解拿破崙的梅特涅,再到力挽狂瀾的克列孟梭,直至締結「英美特殊關係」的丘吉爾... 他們在時代的浪潮中抉擇,也親手推動著歷史的進程。光環背後,其實這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