騷人墨客顧城曾言:「魚在盤子里想家。」移民就如同將樹的根拔地而起,現代人尚且如此,古人又何嘗不是?
那麼明清時為什麼會有大型的移民潮——下南洋,他們就願意拋棄那片生長的土地嗎?當時的情形到底是怎麼造成的?
移民潮的顯現
移民潮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並不算罕見,明清前有過四次大規模的移民潮,明清時期是距離近現代最近的一次。
「湖廣填四川」,從康熙乃至乾隆時期爆發了百年的移民熱潮,導致原本省內的原居民遷移到其他地方,而後居民皆是外來者。
本來之所以劃分省份是因為大多數居民都比較安分守己,雖然也有居所不斷改變的人,但那也只是少數,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反常的現象?這與下南洋正有共同之處。
下南洋,某些地方也稱之為「過番」,它並不完全算壞事,經歷明清時期的社會動蕩,當時的人們內心不安定且遍地貧瘠,所以他們傾向於前去更為有發展機遇的地方。
而南洋,即東南亞等地區,那些區域的經濟流通更為快速,是經商的適宜之地,大多數人只是想去那裡謀生,能夠有一處安定家貧親老的暫住之地。
之所以南洋會成為經商好地,論其原因,「絲綢之路」功不可沒,絲綢之路將航海商貿貫穿至今,牽引人們更加快速地走上經商之路。
更何況絲綢之路本就是中原人曾經踏過的路,早已經有先人前去踐行過,就意味著這條道路並不是行不通,說不定還能遇到先人相傳留下的經商之道,這正是移民潮的初期表現。
形勢所迫
這時,官方經商的道路被一刀截斷,與外界經濟流通的各種接觸方式不再被允許,此時正處於明朝末期,由此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海禁的政策不僅隔絕海盜的猖狂放蕩,也給予百姓掩耳盜鈴般的恐慌。他們無法了解海外,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就不害怕,相反地,恐懼與日俱增,由此海下南洋的趨勢更加兇猛。
這下不僅在外奔波尋求生路的人熬不住,在家終日以養殖為生的居民也惶惶度日,因為恐慌是種另類的瘟疫,碰上了就無法往反方向逃離,多數沾上的又同時傳播至下一人。
下南洋的巨大浪潮,一時波濤洶湧。明令禁止便暗著來。
「緣海之人往往私下諸番,貿易香貨,因誘蠻夷為盜。」這樣斬釘截鐵不允許別人商討的境地,對海岸邊緣的人民極為不友好。
沿海的漁民依海而生,最懼怕的並不是所謂的海賊,即使碰見還有逃生機會。
這些民眾最懼怕的是將他們生存的手段徹底扼殺,所以他們只能逃亡能夠允許他們繼續施展生存技能的地方,即為下南洋,這部分群眾也是佔據移民潮的極大分子。
而這些逃亡海外的人卻是在當時被定為叛逃者,那就跟「棄絕王化」的行為沒有什麼區別,如果再次回到國內,將會受到嚴重的處置。
所以下南洋的人索性就不回到中國,既然回來必定會受到裁決,還不如留在那還能夠拼搏求得一條財路,才有了那麼多移民者前往移民地而不返回故鄉的情景。
等到1893年,國內人流量流失過重,不得不廢棄原來所下的禁令。
移民者不沿路返回有另外一種可能,偷渡者在明令禁止的暗地裡偷摸出海,所耗費的精力應當是十分巨大,整個過程可謂是提心弔膽也不敢有回頭路。
本著拚死一搏的想法,乘上揚起的帆船踏著浪花,冒著隨時翻船被搜查的風險,也就不敢冒險再度回到九死一生的境地。
無法在國內尋求生路的民眾
再者,國內局勢又蕩漾不定,清朝末期,清朝正遭受著無法承重的外國入侵,不僅官方如此,平民百姓更是受辱,政策落實後皆是民眾遭罪。
朝代的落魄接近於滅亡更讓人們感到絕望,本為安分守己的平民百姓只有在當生存受到威脅時,才會去另尋他路。
外敵侵略、國內朝政的毀滅與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本該被安撫的百姓沒有得到慰藉,整日居無定所又食不飽腹,已經除了下南洋這一個看似還能得以喘息的選擇。
由於各種不平等的條約被簽訂,海外侵略者反而成為僱傭者,他們並不介意多出這麼多的廉價勞動力。
所以事實上有一部分的中國人並不是主動性地下南洋,僅僅可能是因為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
大量的販賣勞動力,底層的勞動者苦不堪言,由此後續引發一系列的工人反抗運動,直到1912年這個問題才得到一個解決方案。
同時主動下南洋的勞動者或經商貿易的人也並不在少數,順其形勢求其生存之道,大多數都是大時代下的求生者,被命運推搡無奈行進。
而漂洋過海實際上也給他們鍍了層金,國內的居民對海外的人還是十分好奇且畏懼的,那些能夠前去的人也是帶著家人的希望與使命,希求能夠博得一線飛黃騰達的機遇。
不管願與不願,即使下南洋帶去大量的人流量,但經濟發展也是突兀地得到一個空前發展。
二十世紀初,東南亞等地區得到大量的扶持,各種行業都飛速發展,勞動力也大量湧入。
一直到世界第二次大戰後,事態趨於平穩,中國運勢也得到恢復,這場數量龐大的「下南洋」移民潮才得以延續下去。
雖然仍存在著大量的移民者已經定居移民地,導致如今存在一種「無論世界各地都存在著華人」的奇異現象。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海外華僑無論是否常駐中國,只要內心嚮往著中國,那就都是中國人。
小結
影響著古代人民「下南洋」的移民潮,可以說是經濟佔據極大的因素,下南洋的行徑體現著經濟發達地區的遷移。
沒有毫無理由的重大轉變,只有大趨勢下的必然。中國古代的居民會選擇漂洋過海,不過是在原本的居住地無法繼續謀求生存,或是利益極低所導致。
經濟落後的民眾嚮往前去經濟發達的地區,這正是某種經濟規律的體現與調整,唯一的不變性是螺旋式的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