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古代移民潮,清末華工的血淚史,為了生存卻被「家」拋棄

2022年07月03日08:36:07 歷史 1267

騷人墨客顧城曾言:「魚在盤子里想家。」移民就如同將樹的根拔地而起,現代人尚且如此,古人又何嘗不是?

下南洋:古代移民潮,清末華工的血淚史,為了生存卻被「家」拋棄 - 天天要聞

那麼明清時為什麼會有大型的移民潮——下南洋,他們就願意拋棄那片生長的土地嗎?當時的情形到底是怎麼造成的?

移民潮的顯現

移民潮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並不算罕見,明清前有過四次大規模的移民潮,明清時期是距離近現代最近的一次。

下南洋:古代移民潮,清末華工的血淚史,為了生存卻被「家」拋棄 - 天天要聞

湖廣填四川,從康熙乃至乾隆時期爆發了百年的移民熱潮,導致原本省內的原居民遷移到其他地方,而後居民皆是外來者。

本來之所以劃分省份是因為大多數居民都比較安分守己,雖然也有居所不斷改變的人,但那也只是少數,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反常的現象?這與下南洋正有共同之處。

下南洋,某些地方也稱之為「過番」,它並不完全算壞事,經歷明清時期的社會動蕩,當時的人們內心不安定且遍地貧瘠,所以他們傾向於前去更為有發展機遇的地方。

下南洋:古代移民潮,清末華工的血淚史,為了生存卻被「家」拋棄 - 天天要聞

而南洋,即東南亞等地區,那些區域的經濟流通更為快速,是經商的適宜之地,大多數人只是想去那裡謀生,能夠有一處安定家貧親老的暫住之地。

之所以南洋會成為經商好地,論其原因,「絲綢之路」功不可沒,絲綢之路將航海商貿貫穿至今,牽引人們更加快速地走上經商之路。

下南洋:古代移民潮,清末華工的血淚史,為了生存卻被「家」拋棄 - 天天要聞

更何況絲綢之路本就是中原人曾經踏過的路,早已經有先人前去踐行過,就意味著這條道路並不是行不通,說不定還能遇到先人相傳留下的經商之道,這正是移民潮的初期表現。

形勢所迫

這時,官方經商的道路被一刀截斷,與外界經濟流通的各種接觸方式不再被允許,此時正處於明朝末期,由此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下南洋:古代移民潮,清末華工的血淚史,為了生存卻被「家」拋棄 - 天天要聞

海禁的政策不僅隔絕海盜的猖狂放蕩,也給予百姓掩耳盜鈴般的恐慌。他們無法了解海外,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就不害怕,相反地,恐懼與日俱增,由此海下南洋的趨勢更加兇猛。

這下不僅在外奔波尋求生路的人熬不住,在家終日以養殖為生的居民也惶惶度日,因為恐慌是種另類的瘟疫,碰上了就無法往反方向逃離,多數沾上的又同時傳播至下一人。

下南洋的巨大浪潮,一時波濤洶湧。明令禁止便暗著來。

下南洋:古代移民潮,清末華工的血淚史,為了生存卻被「家」拋棄 - 天天要聞

「緣海之人往往私下諸番,貿易香貨,因誘蠻夷為盜。」這樣斬釘截鐵不允許別人商討的境地,對海岸邊緣的人民極為不友好。

沿海的漁民依海而生,最懼怕的並不是所謂的海賊,即使碰見還有逃生機會。

這些民眾最懼怕的是將他們生存的手段徹底扼殺所以他們只能逃亡能夠允許他們繼續施展生存技能的地方,即為下南洋,這部分群眾也是佔據移民潮的極大分子。

下南洋:古代移民潮,清末華工的血淚史,為了生存卻被「家」拋棄 - 天天要聞

而這些逃亡海外的人卻是在當時被定為叛逃者,那就跟「棄絕王化」的行為沒有什麼區別,如果再次回到國內,將會受到嚴重的處置。

所以下南洋的人索性就不回到中國,既然回來必定會受到裁決,還不如留在那還能夠拼搏求得一條財路,才有了那麼多移民者前往移民地而不返回故鄉的情景。

等到1893年,國內人流量流失過重,不得不廢棄原來所下的禁令。

下南洋:古代移民潮,清末華工的血淚史,為了生存卻被「家」拋棄 - 天天要聞

移民者不沿路返回有另外一種可能,偷渡者在明令禁止的暗地裡偷摸出海,所耗費的精力應當是十分巨大,整個過程可謂是提心弔膽也不敢有回頭路。

本著拚死一搏的想法,乘上揚起的帆船踏著浪花,冒著隨時翻船被搜查的風險,也就不敢冒險再度回到九死一生的境地。

無法在國內尋求生路的民眾

再者,國內局勢又蕩漾不定,清朝末期,清朝正遭受著無法承重的外國入侵,不僅官方如此,平民百姓更是受辱,政策落實後皆是民眾遭罪。

下南洋:古代移民潮,清末華工的血淚史,為了生存卻被「家」拋棄 - 天天要聞

朝代的落魄接近於滅亡更讓人們感到絕望,本為安分守己的平民百姓只有在當生存受到威脅時,才會去另尋他路。

外敵侵略、國內朝政的毀滅與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本該被安撫的百姓沒有得到慰藉,整日居無定所又食不飽腹,已經除了下南洋這一個看似還能得以喘息的選擇。

由於各種不平等的條約被簽訂,海外侵略者反而成為僱傭者,他們並不介意多出這麼多的廉價勞動力。

下南洋:古代移民潮,清末華工的血淚史,為了生存卻被「家」拋棄 - 天天要聞

所以事實上有一部分的中國人並不是主動性地下南洋,僅僅可能是因為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

大量的販賣勞動力,底層的勞動者苦不堪言,由此後續引發一系列的工人反抗運動,直到1912年這個問題才得到一個解決方案。

同時主動下南洋的勞動者或經商貿易的人也並不在少數,順其形勢求其生存之道,大多數都是大時代下的求生者,被命運推搡無奈行進。

下南洋:古代移民潮,清末華工的血淚史,為了生存卻被「家」拋棄 - 天天要聞

而漂洋過海實際上也給他們鍍了層金,國內的居民對海外的人還是十分好奇且畏懼的,那些能夠前去的人也是帶著家人的希望與使命,希求能夠博得一線飛黃騰達的機遇。

不管願與不願,即使下南洋帶去大量的人流量,但經濟發展也是突兀地得到一個空前發展。

二十世紀初,東南亞等地區得到大量的扶持,各種行業都飛速發展,勞動力也大量湧入。

下南洋:古代移民潮,清末華工的血淚史,為了生存卻被「家」拋棄 - 天天要聞

一直到世界第二次大戰後,事態趨於平穩,中國運勢也得到恢復,這場數量龐大的「下南洋」移民潮才得以延續下去。

雖然仍存在著大量的移民者已經定居移民地,導致如今存在一種「無論世界各地都存在著華人」的奇異現象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海外華僑無論是否常駐中國,只要內心嚮往著中國,那就都是中國人。

小結

影響著古代人民「下南洋」的移民潮,可以說是經濟佔據極大的因素,下南洋的行徑體現著經濟發達地區的遷移。

下南洋:古代移民潮,清末華工的血淚史,為了生存卻被「家」拋棄 - 天天要聞

沒有毫無理由的重大轉變,只有大趨勢下的必然。中國古代的居民會選擇漂洋過海,不過是在原本的居住地無法繼續謀求生存,或是利益極低所導致。

經濟落後的民眾嚮往前去經濟發達的地區,這正是某種經濟規律的體現與調整,唯一的不變性是螺旋式的上升趨勢。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通過對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 天天要聞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1942年,新四軍指揮部,粟裕看著手中的香煙盒,臉色平靜,接連下達了多道重要命令:全軍保持無線電靜默,派騎兵,火速追上高級幹部,讓他們緊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個新四軍的指揮體系,可能就被日軍給一鍋端了。粟裕將軍究竟在香煙盒上看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 天天要聞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資區普查隊發現兩座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古橋——梅嶺惠安橋和上侖石塔及水尾橋。它們不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節點,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有趣的民間傳說。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7月3日,一場承載著歷史記憶與家國情懷的捐贈儀式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捐贈人王曉思先生將其父親——老戰士、老黨員、著名文藝工作者王雲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貴抗戰文物及史料,無償捐贈給該館永久收藏。把個人記憶、家庭記憶變為社會記憶王雲同志(1920-1980)是一位經歷豐富、貢獻卓著的老戰士和文藝工作者。...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 天天要聞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7月4日,香港培僑中學在校內舉行活動,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據了解,培僑中學在2025年7月1日組織60名師生代表團到北京參加天安門升旗儀式,並獲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贈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編號2023-0205號)。圖為迎國旗儀式。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7月4日,香...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 天天要聞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龍門陣工作室】2025年7月1日,寶成鐵路電氣化迎來開通50周年。這條穿越秦巴山脈的鋼鐵巨龍,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幾代人的夢想。在這個特殊的年份,一個關於父女與寶成線的故事,也在這蜿蜒的鐵軌上,清晰迴響。
講述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 | 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梳理 - 天天要聞

講述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 | 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梳理

央視網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月3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單位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和推出優秀文藝作品、文藝活動有關情況。9月3日晚將舉行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晚會根據中央安排,中央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