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頗有作為的哀帝司馬丕
晉穆帝沒有兄弟,於是,世系又從康帝司馬岳轉到其兄成帝司馬衍這一房。在這個關鍵時刻,皇太后褚蒜子出面宣布:「琅邪王司馬丕是晉室中興以來的嫡系子孫,當初因為年幼,成帝才高尚地將皇位讓給了弟弟;如今無論從大義、聲望還是人心歸向方面,都沒人能與他相比,應當由琅邪王入繼大統。」這倒也是,晉王朝在江東「中興」,第一代是元帝,以後明帝、成帝都是以嫡長子繼位,而成帝沒有嫡子,無嫡則立長,這是老規矩,其長子司馬丕,如今已經21歲了,既然皇位空缺,那就無論如何也該輪到他了。就這樣,司馬丕成了東晉王朝的第六任皇帝,這就是晉哀帝;而他的弟弟司馬奕呢,則由東海王改封為琅邪王。應該說,在東晉皇帝中,司馬丕還是頗有作為的。
司馬丕剛即位時,大赦天下;第二年正月改元隆和,又大赦天下。這些或許都是新皇登基時的慣例,可是他在大赦改元的兩天之後,又減輕田稅,每畝田只徵收二升糧。原先朝廷收稅十分之一,每畝約收三升;如今是十五稅一,老百姓的負擔,就減輕了三分之一。夏天大旱,他又傳旨「出輕系,振(賑)睏乏」 (《晉書·哀帝紀》),即釋放獄中罪輕的犯人,賑濟貧困的百姓。到了冬天,他又賞賜「貧乏者」每人五斛米。年底,又要求群臣認真討論法令,以寬大為懷,務必廢除嚴苛瑣碎部分,還要求他們搜尋、發現並推薦被埋沒的人才。然而,司馬丕又並非一味做濫好人。興寧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初一日,干支為「庚戌」 司馬丕實施戶口總調查,重新整理戶籍、檢括人丁,流亡的北方僑民所保持的舊籍貫,一律撤銷,而把現在所居的郡縣作為新籍貫。法令規定嚴格,給隱匿戶口的世家大族以沉重的打擊,世稱「庚戌制」。
那麼,他為什麼被謚為「哀帝」呢?估計有這麼幾個原因:
其一,曾經滅掉成漢國、又攻下洛陽的大司馬桓溫,手握重兵,權勢薰天,而且潛懷「不軌」之志,對朝廷的壓力很大,從文武大臣到堂堂皇帝,都得買他的賬,甚至看他的眼色行事。
其二,司馬丕登基不到兩年,40歲出頭的生母、皇太妃周氏一病而逝。司馬丕痛苦得很,打算替母親服三年重孝。可是大臣卻說:按照禮制,只能服孝三個月。司馬丕想服滿一年,大臣也說不行,因為他既以嫡子身份繼承帝位,就不能再以兒子的身份哀思生母,他的母親,就應該是皇后杜陵陽了。《紅樓夢》中的賈探春只認嫡母王夫人卻不認生母趙姨娘,大概也是這個道理。雖然貴為天子,最後也不得不服從禮教,只為生母戴了三個月孝。有意思的是,當年有關部門拗不過晉康帝,聽任他延長替親哥哥的服孝期;這次呢,卻是皇帝拗不過有關部門,司馬丕只得匆匆中止了對生母的服孝期。
其三,母親死後一年,司馬丕的結髮妻子王穆之,當初的琅邪王妃,如今的堂堂皇后,也拋下丈夫,撒手而去。雖然貴為皇帝,卻又失去一個最親的親人,焉能不哀!
其四,王皇后雖然沒有生育,司馬丕卻有兒子,因為《晉書·哀帝紀》明確記載:「(興寧元年九月)癸亥,以皇子生,大赦。」這位皇子顯然是其她嬪妃所生。可是《晉書·廢帝紀》的記載也很明確:「興寧三年二月丙申,哀帝崩,無嗣。」從興寧元年九月到三年二月,還不足一年半。也就是說,這期間,司馬丕的兒子出生了,興奮的父親還為此而大赦天下;可是,沒過多久又不幸夭折了,終於「無嗣」。作為一個父親,焉能不傷痛,焉能不悲哀!
其五,就在頒布「庚戌制」之後21天,即興寧二年三月二十二日,司馬丕就病倒了。原來,他生平酷愛黃老之術,又聽信方士的胡言亂語,不吃飯,只吃藥,以求長生不老。大臣高崧懇切勸諫,司馬丕哪裡肯聽,終於因為「服食過多,遂中毒」,導致昏昏沉沉,卧床不起,再也不能處理政事了。沒奈何,皇太后褚蒜子只得再次臨朝攝政。興寧三年(公元365年)二月二十二日,卧床整整11個月的司馬丕駕崩,年僅25歲,連同這卧床不起的11個月,在位還不足4年。不少皇帝是被別人毒死的,那是無奈;而司馬丕卻是自己毒死了自己,實在可嘆。《謚法》云:恭仁短折曰哀。晉哀帝之「哀」,最主要的估計還是這最後一條。
上述五點,除了第一點是整個東晉王朝的悲哀外,另外四點都屬於司馬丕自身與他最親的親人;而他本人的頗有作為,是不是也加深了「哀」的程度,使人們更加感到惋惜與悲哀呢?
(《高處不勝寒——皇帝與他的后妃兒女們》系列之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