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山西人之驕傲——陳永貴

2021年09月20日16:59:07 歷史 1573



當代山西人之驕傲——陳永貴 - 天天要聞

陳永貴,1914歲年生於山西昔陽縣樂平鎮石山村。

陳家世代貧農,靠賣兒賣女賣妻度日。6歲,父親不堪忍受生活壓力,上吊身亡。陳永貴後被大寨村一位老人收養,開啟了不平凡的一生。

大寨村是山西省昔陽縣的一個小山村。大寨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是個窮山村。1952年,陳永貴擔任大寨村書記,開始了率領全村人改造自然環境的道路。在陳永貴等人的領導下,大寨人決心組織起來改變山村落後的面貌。

當代山西人之驕傲——陳永貴 - 天天要聞

從53年開始,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用了十年的工夫修成了畝產千斤的高產、穩產海綿田。可是,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場毀滅性的洪澇災害,山流、地沖、房倒、窯塌,群眾生活十分困難,十年心血付之東流。陳永貴同志帶領全村人開展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寨人仍然堅持「三不要、三不少」。一不要國家的救濟款、二不要國家的救濟糧、三不要國家的救災物資,還要做到社員口糧不減少、庫存糧食不減少、國家徵購糧不減少。大寨人民艱苦奮鬥,自力更生,他們就憑著一雙手、兩個肩膀、一把鐮頭、兩個籮筐不分晝夜的苦幹,在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樹造林1000多畝,整修良田800多畝,修築盤山公路12里,建蓄水池6個,容水10000多立方,盤山水渠28里,鋪設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面積達400畝,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利化,而且每年上交國家20多萬斤餘糧。

當代山西人之驕傲——陳永貴 - 天天要聞

毛主席充分肯定和表揚了大寨村,並於1964年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從而「大寨」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人民日報》報道了陳永貴事迹,全國上下掀起一股學習大寒的熱潮。從此,他一路升遷,最後官至國務院副總理。

改革開放後,大寨村受到了質疑,陳永貴內心無比難受,決定離開國務院的工作崗位。但不久,被查出癌症。他選擇放棄治療,於1986年3月26日逝世,享年72歲。

當代山西人之驕傲——陳永貴 - 天天要聞

臨終前,陳永貴說:「我這一輩子能夠和毛主席連在一起,也算是不枉活了一場了。人是註定要死的,我沒有給毛主席丟臉。我作為一個農民,成為黨中央的政治局委員,誰能想到呢?我敢說,我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個農民。」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著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著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裡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著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 天天要聞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極目新聞記者 王柳欽5月4日,極目新聞記者在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現場看到,雖然天空飄起了小雨,但門口還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長隊,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銘記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遊客在雨中排起長隊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入口處,有市民攜帶電影《731》海報進行自發宣傳。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