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新中國經濟發展史的人,絕對不會忘記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進行的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改造」堪稱是新中國最早的經濟「改革」舉措,正是由於中國政府及時,成功地進行的那場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造」,使得新中國在千瘡百孔的舊中國的經濟基礎上,迅速找到醫治各種舊制度遺留下來的各種弊病的方法,在最短時間內讓新中國的建設走上正軌和正確的方向。這次史無前例的「社會主義改造」,極大地調動了社會各階層,各行業,各產業,各個個體投入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潮之中。人們迸發出高漲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性和為國家分憂的熱情,成為推動社會變革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重要推動力。生產力得到解放,生產關係獲得改善,生產率受到釋放,保證了新中國的經濟順利轉型和振興。三年完成的「一化三改」(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標誌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這在中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進步,大飛躍。中國後來的成功幾乎都來自於當年這場「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功。
新中國經濟後來的飛躍與壯大,皆得益於成功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場偉大「改革」的嘗試為1978年以後的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回顧與總結當年的「社會主義改造」經歷,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
毛主席在1952年9月提出中國需要用10-15年時間完成「社會主義過渡」的任務。到1953年8月,這個設想變得更加具體化:中國要用50年到70年時間,也就是到十五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可以建成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現在進入十四個五年計劃期間,一切都按照中國共產黨當年的戰略規劃發展,其間雖然發生一些波折,走了一些彎路,但是中國發展的總方向從未發生動搖和改變。
在中國經濟發展到十四五計劃的關鍵時刻,我們又到了要進行新時代的新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階段。
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中國的生產關係,生產資料和生產力,特別是市場經濟對原有的體制與機制的衝擊,使得中國的資本經濟關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資源,資本,資訊」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迅猛的主要動力,這些「顛覆性」的衝擊,改變了原有的產業和行業格局,甚至改變了人們對市場規律和市場價值的主觀認知。社會上崇拜資本力量,輕視法律和規則,蔑視社會公平與基本法則。
所以,我們有必要進行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下的新的「社會主義改造」,讓脫軌的回歸正道,讓走歪的重新啟程,一句話就是撥亂反正。
七十年前啟動的「社會主義改造」,解決了中國的「生存」問題 ,現在要進行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改造」則是解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時隔七十年,再討論新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具有特殊意義。儘管兩個時代,兩個時期的「改造」內容與形式都大不相同。
現在的國際形勢發展多變,各種不穩定因素對中國的干擾很多,很大。中國會長時間面臨如何「生存」和如何「發展」的挑戰。
過去我們常說「生存權」最重要,沒有「生存」,何來「發展」。西方少數政客總想找到各種借口限制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生存權」。當中國已經站穩腳跟了,要發展了,西方又千方百計對中國卡脖子,搞脫鉤,剝奪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現在我們比如何時候都清醒:我們既要「生存權」,更要「發展權」,因為我們深知沒有「發展」,何來的「生存」,沒有「發展權」,「生存權」就沒有了任何意義,會成為一句空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發展是硬道理,這句話硬得有道理!
中國要解決「永續發展」的挑戰,還需要深入,不斷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革」,為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