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天一閣,藏書耀中華」
一生要爬的99座樓之004
周恩來護住的樓
1949年5月25日,寧波解放前夜,解放軍第七兵團副政委姬鵬飛接到一個特殊的指令——務必保護一座樓。
這個指令就是周恩來發出的,他專門叮囑姬鵬飛,在攻城時,寧波有座建築一定要保護好,也就是天一閣藏書樓。當時的天一閣已是荒草萋萋,落葉滿地,一派老屋荒園的凄涼景象。天一閣創始人范欽的嫡系子孫范鹿其,負責守院。
我們最帥的男人
接到保護天一閣任務的是來自山東棗莊的鐵道游擊隊隊員們,時任連隊指導員的鄭君倫成為了保衛天一閣小組組長。范鹿其告訴鄭君倫和那一個班,這裡的規矩是,不能生火,不能吸煙,更不能翻書。戰士們連平日做飯都只能去院外。
就這樣日夜堅守一個多月,這12個戰士終於順利完成了守護藏書樓的任務。也許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完成了一次多麼艱險的守護,守護一位400多歲,微微顫顫走向新生的老者。
天一閣 南國書城
有了周總理保護天一閣的指示,再加上天一閣在寧波人心中的分量,即便是在破四舊期間,閣中古書也被悄悄保存了下來。工作人員反而利用這個機會,收集了大量民間藏書。
實際上,從平津戰役開始,中央就有指示,要保護中國古文化。北平和平解放,出發點就是要保護歷史古城,留住文物古迹,這個指示延伸到了全國。早在1948年解放軍包圍北平時,周恩來就向毛澤東提出建議:攻城時,一定要保住故宮古建築。他還請來了著名建築專家梁思成標清了故宮和其他古代建築的位置,印在軍隊的戰士手冊上。並編製《全國古建築文物簡目》,分發給解放軍各部,請他們注意保護。
得益於以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高度的文化自覺,注重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使大批珍貴文物得以保存至今。
一座偉大的藏書樓
天一閣,位於浙江寧波市區,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私人藏書樓之一。也是世界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天一閣藏書閣、馬拉特斯塔圖書館、美第奇圖書館)。
范欽 天一閣創始人
它在風雨中前行,歷經滄桑,艱難穿過水與火,劈開貪婪,背負千年文化記憶...
余秋雨的《風雨天一閣》已經把天一閣的前世今生寫得很是精彩。
為何千百年來藏書之人、家族無數,為何流傳至今的藏書樓寥寥無幾,唯此巋然獨存?
黃宗羲在其《天一閣藏書記》開頭部分寫到:「讀書難,藏書猶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明兵部右侍郎范欽開始於宅東建造藏書樓,取名天一閣,是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義,想借水防火,來免去歷來藏書者最大的憂患火災。從天一閣誕生這天起,范氏家族開始了長達四百多年的文化苦役。
這座藏書樓,真的命途多舛,它還不知道自己將在這四百多年裡,要經歷多少風雨、烈火、歷險......它要伴隨家族的傳承,一代接著一代守樓人的囑託,它要防火、防水、防潮、防蟲蟻...它要思考存在的意義,它要承受欺騙與背叛,它要為竊賊與偷兒的無恥痛心,它要為異族侵略的炸彈哭泣,它要在風雨飄渺的大地上四處轉移藏書......
民國著名藏書家馮貞群先生總結天一閣藏書曾經歷五次劫難:
第一劫,明清易代之時,由於社會動亂損失過一批書籍,但當時藏書「猶存十之七八」。
第二劫,乾隆皇帝編纂《四庫全書》,天一閣進呈藏書六百三十八種,皇帝雖然說過要歸還,但最終獻出去的書卻沒有回來。
第三劫,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軍佔領寧波,闖進天一閣掠走輿地類書籍數十種。
第四劫,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進入寧波前後,小偷趁亂拆毀閣後牆垣,偷出藏書論斤賤賣給造紙商人。有一寧波人出千金回購了部分散出之書,藏在一處,但這些救回來的書籍卻於同治二十一年的一場火災中灰飛煙滅。
第五劫,1914年上海幾個書商僱傭盜賊薛繼渭(天一閣人永遠不會忘記這個名字),從屋頂揭瓦破椽進入書樓,偷去藏書一千多部,後來商務印書館搜回了數百种放於涵芬樓,1923年遭日軍轟炸焚毀。
它是偉大的,叩頭致謝吧,感謝它為我們民族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個小小的棲腳處。
但在我看來,天一閣的歷史是足以寫一部宏偉的長篇史詩的。我們的文學藝術家什麼時候能把他們的目光投向這種蒼老的屋宇和庭園呢?什麼時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許多家族數百年來的靈魂史展示給現代世界呢?——余秋雨《風雨天一閣》
《長安十二時辰》的作者馬伯庸對天一閣的故事最感興趣,他想寫寫抗戰時期的天一閣,這位「文字鬼才」,特別擅寫「小切口、大背景」歷史題材小說,我倒是很期待他會怎麼寫天一閣。
去天一閣看什麼?
我的一個寧波朋友,去過天一閣數十次,春夏秋冬。他說,最好要在雨天,或者雪天去,人少,安靜,特別美。藏書樓的氣質,就是安靜。有人說,寧波這座城市的血液,已經與天一閣的這種氣質融為一體。
天一閣雪景 圖片源自寧波晚報
我們所說的天一閣藏書樓,又稱寶書樓。原來最早的藏書在范氏住處的東明草堂。由於藏書越來越多,才有了後來的天一閣。范欽根據鄭玄所著《易經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義,將藏書樓建成上下兩層。上層為一個單間,下層由標準五開間和一間樓梯間組成,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將新藏書樓命名為「天一閣」,並在樓前築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
兩層樓 天一地六格局
下層供閱覽讀書和收藏石刻用,上層按經、史、子、集分類列櫃藏書。藏書樓在南北兩面開窗,空氣對流,通風防潮,東西兩山牆採用封火山牆,以免鄰屋火患蔓延書閣。這種下六上一的建築格局,正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不僅如此,其房間的高低深廣,以及書櫥的尺寸也都暗含「六」數。
天一閣內部局部
清康熙四年(1665),范欽曾孫范光文又在閣前疊山理水,建築園林。園林以「福、祿、壽」作總體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獅一象等景點。天一閣的建築融合了木雕、磚雕、石雕、貼金、拷作等多種傳統民間工藝,是寧波民居建築的集大成之作。
江南園林
現在我們去參觀的天一閣博物館,其實是天一閣與周圍陳氏、聞氏、秦氏院落的結合體。整個景區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假山池塘相映成趣,樹木竹子蔥蔥鬱郁,很美很精緻的一個江南園林,細細品味,自有一番江南獨有的雅緻味道。
說到這,如果你第一次去遊玩,最好是找個當地的地導,細細跟你說上一個小時此間典故,園林妙處。不然,我估計你也就是十幾分鐘,拍照走人。
南國書城 天一閣承載太多文化期許
天一閣之所以逐漸成了博物館,是因為人們把這當作了中華文化的一處棲息地。
從民國至今寧波區域人們發現石碑石刻第一反應就是送到天一閣,近幾十年來還遷入了寧波歷史上多個著名藏書樓和精美傳統建築……
天一閣 處處都是歷史
雨中的天一閣,雪中的天一閣,此生必爬的一座樓!它就在寧波,等你來!
處處跟你傾訴它的故事
❥(^_-)❥(^_-)一生必爬的99座樓,我們繼續爬樓!❥(^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