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本屬於資本主義範疇的市場經濟。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不斷深化對計劃與市場關係的認識。1992年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範疇的思想束縛。同年6月,江澤民同志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命題。同年10月,黨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到20世紀末,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實現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打開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嶄新局面。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到要想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加快經濟建設,必須尊重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按照經濟規律和價值規律辦事。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提出:「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是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從而打開了計劃經濟的一個口子,明確了市場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作用。但這並沒有突破計劃經濟的框架,強調市場調節只能限制在計劃所允許的範圍之內。
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黨對計劃與市場關係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1992年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精闢地闡述了計劃和市場的關係問題。他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鄧小平的這一重要思想,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範疇的思想束縛,使人們在計劃與市場關係問題上的認識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1992年6月9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上的講話中強調: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儘快建立社會主義的新經濟體制。從而首次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命題。在隨後召開的黨的十四大上,他又在所作的報告中,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詳細闡述: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係的變化;通過價格槓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同時他還強調要看到市場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因此必須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這標誌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式確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也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在這一目標的引領下,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開始突破計劃的藩籬,飛速發展起來。

來源 | 百年黨史關鍵詞
編輯|王慧播音|呼妍旭
審核|杜程政 王 平
監製|李紅梅 薛金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