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長常年拉屍,被護士嘲笑被逝者親屬打罵,卻不知他是特等功臣

2021年08月17日13:37:10 歷史 1646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節約土地,國家大力推行火葬,中央領導人以身作則,在一千多位開國將帥中,只有許世友將軍逝世時,鄧小平批示「四個特殊」,准許其土葬,和他的母親葬在一起,「生前盡忠,死後盡孝」。

但千百年以來,中國人最講究入土為安,對於火葬政策並不是十分理解,而對於那些「抬棺人」、「火化工人」更是冷眼相看,輕者冷嘲熱諷,重者被逝者家屬打罵,惱羞成怒的,還要揮拳相向。

一科長常年拉屍,被護士嘲笑被逝者親屬打罵,卻不知他是特等功臣 - 天天要聞

七十年代的女護士

上世紀七十年代,四川江津縣(今重慶江津)人民醫院前的街頭,凌晨時分,時常能看到一位面容清瘦、頭髮發白,衣著簡樸的老人,拉著板車走入醫院一樓的太平間。走廊上灰暗的燈光打在老人臉上,他卻渾然不覺,熟練地將要火葬的屍體整理好,將逝者的遺體搬上板車,在凌晨微光的照射下悄然離去。

1972年夏天的一天,老人像往常一樣把太平間的屍體搬出來,放在板車上。這一幕恰好被兩名經過的女護士看到。其中一個個高的女護士故意提高了聲調:「譚科長,今天又是您來啊?

老人沒有搭話,微微笑著點點頭,然後雙手猛地用力,將板車抬起,緩緩地拉著板車消失在拐角處。

個子稍矮的女護士剛來不久,對女同事口中的「譚科長」不熟悉,只覺得這位老人其貌不揚,身著破舊,一看就是窮苦人,怎麼還掛著「科長」的名號?

高個子護士看出了她的疑惑,故意壓低聲音解釋道:「他不僅是科長,還是被毛主席親自接見的特級功臣呢!

科長?特級英雄?受到毛主席接見?女護士更疑惑了:「他那麼厲害,為什麼還來拉屍體?」

於是,一段往事就此揭開。

一科長常年拉屍,被護士嘲笑被逝者親屬打罵,卻不知他是特等功臣 - 天天要聞

譚秉雲

上戰場!保家衛國

這位每日按部就班拉屍體的老人,名叫譚秉雲,是四川江津本地人。和大多數貧苦人家一樣,年幼的譚秉雲雖然有父母的照顧,但一家人總要為溫飽問題而發愁。等到譚秉雲稍大一些,為了貼補家用,他跑到地主家放牛打長工,受盡了地主的剝削。譚秉雲坐在山坡上,看著山腳吃草的牛群,心中不由感慨著:自己便像這些牛一般,費盡千辛萬苦,到頭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每每想到這些,譚秉雲就忍不住嘆息。

時間來到1948年11月,25歲的譚秉雲突然聽到遠方隆隆的槍炮聲。他急忙跑回家,鄉親們告訴他,那是解放軍殺回來了。年幼時,譚秉雲就聽說過紅軍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他頓時有了主意,自己要參加解放軍!於是,譚秉雲告別家人,參加了解放軍,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

1945年5月,譚秉雲參加解放上海戰役。戰役打響後,一條河流擋住了解放軍前進的道路。情急之下,譚秉雲跳入湍急的河流中,將船隻連在一起,架起一座「船橋」,讓突擊部隊踩著「船橋」過河。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解放軍成功攻佔上海,解放了這座中國最大的城市。戰後論功行賞,譚秉雲榮立三等功。

趕走了國民黨反動派,譚秉雲還沒來得及享受翻身做主人的幸福,朝鮮半島硝煙再起。在毛主席的號召下,譚秉雲重新穿上軍裝,作為志願軍27軍下屬的一名班長,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這是譚秉雲第一次出國,卻是為了戰爭,但身後就是億萬等待將士們凱旋的中國人民,譚秉雲沒有絲毫退縮,國有難,招必來,來必戰,戰必勝!

一科長常年拉屍,被護士嘲笑被逝者親屬打罵,卻不知他是特等功臣 - 天天要聞

中國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華川阻擊戰,駐守390高地

1950年10月到1951年5月,在彭德懷司令員的指揮下,志願軍先後發起五次大的戰役,將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到三七線以南,甚至一度佔領漢城。志願軍雖然在前線作戰中佔據明顯優勢,但存在一個致命弱點——後勤。

由於戰線拉得太長,志願軍補給十分困難,單兵只能攜帶七天左右的口糧,而且在美軍轟炸機的攻擊下,志願軍的運輸線經常被切斷,七天的糧食,志願軍往往要分開吃十多天甚至更長時間。新上任的「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敏銳發現了志願軍這一弱點,制定了慘無人道的「磁性戰術」,吸引志願軍深入作戰,待志願軍糧絕時,再讓精銳部隊發起兇猛反擊。

彭德懷司令員早已識破李奇微的險惡計劃,他當機立斷,命令三七線附近的志願軍部隊回撤,與後方部隊匯合。李奇微爭鋒相對,出動空軍轟炸我軍後撤的必經之路,並要求「聯合國軍」加快腳步,企圖將後撤的志願軍分割包圍。為了掩護主力部隊後撤,彭德懷司令員命令部隊,組織鐵原阻擊戰和華川阻擊戰阻擊瘋狂推進的「聯合國軍」,大戰一觸即發。

在這種情況下,譚秉雲所在的27軍來到金化城東南約45公里的一座代號為390的高地,緊急構築工事,阻擊追擊的敵軍。正是這一戰,譚秉雲創造了軍事奇蹟,名揚四海!

一科長常年拉屍,被護士嘲笑被逝者親屬打罵,卻不知他是特等功臣 - 天天要聞

志願軍戰士

瘋狂阻擊8小時,名揚四海

5月24日傍晚,譚秉雲帶著班裡的戰士們毛和,在390高地山腳下的公路邊挖掘數個散兵坑藏身。根據得到的情報,美軍一支裝甲部隊將從這裡經過,此處位於公路拐角處,是最好的伏擊地點。只要能擊毀一輛坦克,敵人的大部隊被擋住去路,這是為後撤的志願軍爭取時間的最好辦法。譚秉雲和戰友們知道此次任務有多麼重要,同時又有多麼危險,但他們無所畏懼。為了能更好地消滅敵人,譚秉雲準備三枚手榴彈和一把槍,要讓敵人吃不了兜著走。

工事剛構築好不久,遠處就傳來了履帶摩擦地面的聲音,譚秉雲屏氣凝神,暗暗握住了懷裡的手榴彈。他向戰友毛和打了個手勢,示意自己先上,然後迅速轉移到另一個散兵坑中,靜候敵人裝甲部隊的到來。

不多時,敵人的第一輛坦克出現在譚秉雲的視線中,他伏在地上,突然挺起胸膛,將反坦克手雷扔了出去,只聽轟隆一聲巨響,爆炸聲在山谷中久久回蕩。然而爆炸聲過後,敵人的坦克並沒有被炸毀,繼續前進著。譚秉雲暗叫一聲不好,急忙從散兵坑中爬出,徑直向坦克追去,他一邊行進,一邊又扔出了一枚手雷。劇烈的爆炸聲將譚秉雲掀翻在地,他兩眼一黑,暈了過去。

一科長常年拉屍,被護士嘲笑被逝者親屬打罵,卻不知他是特等功臣 - 天天要聞

抗美援朝中的坑道

待譚秉雲醒來後,他已經躺在戰士毛和的懷裡,鮮血淋漓。他顧不上自己的傷勢,急切地問道:「坦克炸毀了嗎?」毛和回答道:「炸毀了!已經不動了!」「快!你去炸坦克,我掩護你!」譚秉雲用力將毛和推開,徑直拿起槍,向敵人第二輛坦克衝去。

譚秉雲和毛和緊密配合,譚秉雲端著步槍向坦克射擊,吸引敵人的火力,毛和將一枚手雷準確投到坦克的發動機上,轟隆一聲,第二輛坦克也一動不動了。就在這時,一名敵軍從坦克里掙扎著爬出,譚秉雲悄悄從側面摸了上去,然後朝著這個美軍士兵一通掃射,把對方打成了馬蜂窩。譚秉雲和毛和連續炸毀了敵人兩輛坦克,戰場暫時陷入了平靜。

天亮時分,隨著一陣微弱的汽車發動機的聲音,美軍一輛吉普車來到了被炸毀的坦克旁邊。只見車上一個美國大兵探出腦袋,向坦克內部望去,看到裡面沒什麼動靜,於是決定倒車回去。

一科長常年拉屍,被護士嘲笑被逝者親屬打罵,卻不知他是特等功臣 - 天天要聞

美軍坦克

來了還想跑?譚秉雲大喝一聲,迅速衝出坑道,朝著吉普車連續射擊,吉普車的擋風玻璃被打碎,那個美軍士兵脖子一歪,死在了車裡。

隨後,譚秉雲和毛和繼續在坑道內作戰,又擊毀了敵人一輛坦克,並消滅了13名敵軍。美軍的裝甲部隊嘗盡苦頭,再不敢向前推進一步。就這樣,兩人將美軍騎兵師第二師一個師的兵力阻斷在390高地長達八小時。正是這珍貴的八小時,為志願軍贏得了充裕的撤退時間,譚秉雲也就此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

戰役結束後,譚秉雲被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的榮譽稱號,他的事迹登上了《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成為廣為人知的志願軍英雄。

1951年10月1日,譚秉雲作為志願軍英模代表回國參加國慶盛典。在隨後舉行的宴會上,譚秉雲受到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等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五大元帥排著隊和他握手,令他大為感動。

一科長常年拉屍,被護士嘲笑被逝者親屬打罵,卻不知他是特等功臣 - 天天要聞

譚秉雲(右)和戰友

隱姓埋名,晚年工作被嘲笑

1953年,朝鮮停戰,譚秉雲隨志願軍凱旋。不久迴轉業回鄉。當他踏入家門時,正趕上兩名房管所的幹部登門討要房租。因為家庭貧困,譚家無力支付房租,已經逾期多時。如果此時譚秉雲說出自己的身份,房租一定可以延期支付,甚至減免。但譚秉雲沒有說一句話,默默用自己的轉業費付了房租,目送兩名幹部離去。

直到某一天,江津縣領導偶然看到人民日報上登載的反坦克英雄正是本縣的譚秉雲時,立刻向駐守在浙江金華的27軍核實,才發現這是真的。一夜之間,付不起房租的譚秉雲成為家喻戶曉的大英雄。在縣委的安排下,譚秉雲先後擔任公安局副股長、民政局科長、副局長。

火葬開始推行後,老百姓一時間不能接受這種轉變,怨氣很大。負責相關工作的譚秉雲挺身而出,和工人們一起建立起縣裡第一個火葬場。火葬場雖然建起,但根深蒂固思想的影響下,大家都不願做火葬場的工作。

譚秉雲深感責任重大,他主動承擔了到醫院接屍、然後奔波4公里,拉到火葬場焚化的差事,一干就是數十年。當地不知底細的群眾以為他犯了什麼大錯,在路上碰到他都躲著走,還要說一些風涼話。由於工作的特殊性,久而久之,大家都厭惡他。

一科長常年拉屍,被護士嘲笑被逝者親屬打罵,卻不知他是特等功臣 - 天天要聞

晚年的譚秉雲

譚秉雲不僅要面對鄉親們的不理解,更要面對逝者親屬的怒火。誰家死了人,他第一時間跑到別人家做工作,工作做通了,他便把遺體拉到板車上;工作做不通,譚秉雲就會被罵得狗血淋頭,一些逝者家屬甚至對他揮拳相向。然而譚秉雲從來不叫屈,更不叫累,搬屍體的工作雖然不那麼高端,但也是行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一名老兵,他早已將這些榮辱看淡。

1983年,59歲的譚秉雲離休。雖然他不再成天「拉屍體」,但他並沒有閑下來,而是將自己的精力放在關愛殘疾人,幫助殘疾人謀生就業的事情上,繼續在新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1991年,譚秉雲接受朝鮮政府邀請,和十多位志願軍戰鬥英雄一起赴朝參觀,受到朝鮮最高領導人的接見。在朝鮮軍事博物館,譚秉雲發現一張巨幅照片,他不禁熱淚盈眶:那張照片上,是一名朝鮮女同志向一位志願軍戰士鮮花。那位志願軍戰士正是譚秉雲,意氣風發!

不過此次朝鮮之行,也為譚秉雲留下了終生遺憾,由於當年的金化戰場已劃入韓國領土,他只能站在板門店遠遠張望。一眼萬年,他又想起了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更想起了那些在戰鬥中犧牲的戰友們。夕陽西下,餘光映襯在英雄的臉上,「幸得有你,山河無恙」。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 天天要聞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據法新社5月1日報道,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巴西的伊娜·卡納巴羅·盧卡斯4月30日去世,享年116歲。美國老年醫學研究組織和「追求長壽」組織稱,現在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是115歲的英國薩里居民埃塞爾·卡特勒姆。「活到100歲,健康又長壽」,這是許多人嚮往的目標。長壽不僅取決於基因,更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大量研究已...
曹縣莘冢集村 - 天天要聞

曹縣莘冢集村

宣統二年地圖莘冢集村位於曹縣城西北8.2公里處。聚落呈正方形,東西、南北長約500米。全村總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3公頃,總人口6000餘人。屬青菏辦事處。莘冢集村有夏莘國莘仲君墓,明朝初年,名為伊尹耕莘太平寨。明朝中期成集,故
66歲六小齡童再現孫悟空經典名場面,這通金箍棒耍得如何? - 天天要聞

66歲六小齡童再現孫悟空經典名場面,這通金箍棒耍得如何?

極目新聞記者 陳凌燕 通訊員 李詩苑5月3日,六小齡童攜新作《金猴宗師》做客湖北省外文書店藝文客廳,他在現場分享了自己的從藝心得,並表演孫悟空的經典橋段「金箍棒舞」,博得現場陣陣掌聲。66歲的美猴王,風采不輸當年!台下觀眾感嘆:「到底是老藝術家的功底深厚!」「所有看起來的毫不費力,背後都有常人難以想像的付...
五九炮對屏風馬,左馬盤河新布局圈套,集結車馬炮卒,四子... - 天天要聞

五九炮對屏風馬,左馬盤河新布局圈套,集結車馬炮卒,四子...

五九炮對屏風馬,卓馬盤核心布局圈套。·集結車馬炮竹,四指歸邊殺。紅當頭炮,黑上馬,紅上馬,黑艇驅逐。紅出車,黑出車。紅方過河車,黑方屏風馬,紅挺區兵。這裡黑方可以平炮對車,飛象去馬。本局選擇卓瑪盤河,也是一大主流分支變化。·紅馬八進七,黑補
《南唐李後主》全院滿座!粵劇老戲成年輕觀眾追捧的「爆款」 - 天天要聞

《南唐李後主》全院滿座!粵劇老戲成年輕觀眾追捧的「爆款」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5月2日晚,經典粵劇《南唐李後主》在江南大戲院精彩上演,為廣州粵劇院「勞動鑄輝煌 粵韻譜華章——廣州粵劇院2025 年『五一』經典演出專場」拉開序幕。5月3日晚,廣州紅豆粵劇團將繼續在江南大戲院為觀眾獻演《范蠡獻西施》。老戲復排,迎來數度「全院滿座」當晚《南唐李後主》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