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前天寫了《林彪獲勝,毛主席寫了首詞,8次修改成經典,胡適讀後卻說:真怪》。
該文講的是:1935年9月17日,毛主席率領的中央紅軍攻克天險臘子口後進入了甘肅境內。9月20日,部隊到達岷縣以南的哈達鋪進行休整時,毛主席敏銳地捕捉到了陝北有紅軍的消息。
9月27日,在榜羅鎮,中央政治局經過開會討論,作出了前往陝北與陝北紅軍會合的決定。
10月7日,紅軍翻越六盤山,中央紅軍一縱隊司令員林彪在六盤山上青石嘴附近發現了國民黨37軍騎兵第7師19團的兩個騎兵連,他和聶榮臻、左權經過周密部署,一舉消滅了這股敵軍,並利用繳獲的戰馬,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騎兵偵察連。
在六盤山頂上的毛主席收到捷報,信口吟哦,賦成《長征謠》,後來修改成《清平樂·六盤山》,裡面的「不到長城非好漢」成為了四海傳頌的名句。
今天接著往下講。
毛主席帶領中央紅軍主力翻過了六盤山,又經過1000多里的艱苦行軍和英勇作戰,從甘肅進入了陝北。
1935年10月18日,黨中央在鐵邊城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議。
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紅軍入陝後,接下來的作戰方針主要是打在西邊的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呢,還是打在南邊的東北軍,抑或是向北打的?
這個作戰方針直接影響到陝北根據地的建設,關係到和西北紅軍的整合、群眾工作的開展、物資的解決、冬衣的籌備等等問題。
所以,10月19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進駐陝甘革命根據地吳起鎮後,中央政治局仍就這議題繼續召開會議進行討論。
在這次會議上,毛主席作了總結髮言性的發言,提出要改掉俄界會議時提出「打到陝北去,以游擊戰爭與蘇聯發生聯繫」的口號,變為建立以吳起鎮為中心的西北蘇區,向西和西北發展,從而領導全國革命。
1935年11月21日夜,紅軍對追至直羅鎮的國民黨軍第109師發起阻擊,不但全殲該師,還在乘勝追擊中殲滅了駐紮在張家灣地區的國民黨軍第106師的一個團。
毛主席後來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是這樣評價「直羅鎮戰鬥」的,他說:這一場戰鬥「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不用說,直羅鎮戰鬥的勝利,進一步堅定了中央把中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決心。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身為軍團長的林彪,卻萌生了要到陝南打游擊的想法。
這是一個與中央背道而馳的想法。
須知,此前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會師之後又分開,就是因為張國燾堅持南下的結果。
所以,林彪這個時候誕生這樣的想法,無疑會影響到軍心。
林彪會誕生這樣的想法,是他到了陝北,舉目所見皆是黃土高原,悲觀絕望,認為陝北民貧土瘠,難以發展,又兼受張國燾之前率紅四方面軍在陝南得到發展的影響,有了到陝南打游擊的想法。
為了使這一想法變成現實,他在12月9日寫信給毛主席,稱自己「對脫離現任職務改作游擊戰爭已具有不移之心」。
此後,又在12月12日、15日、18日致電中央,請求「脫離現任職務改作游擊戰爭」。
說起來,這既不是林彪第一次提出「脫離現任職務改作游擊戰爭」,也不是林彪第一次和毛主席出現思想分歧。
早在1928年,井岡山根據地遭到「八月失敗」後,時為28團團長的林彪就提出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而在紅四軍前委在瑞金召開擴大會議上,時任一縱隊司令員的林彪極力鼓吹粵贛邊區域的流動游擊,不贊成毛主席建立鞏固根據地的主張。
毛主席當時對何長工說:「林彪還是個孩子,懂得了什麼?」
他後來寫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系統地回答和解決了林彪的疑問。
最為過分的是,在長征途中,毛主席指揮紅軍四渡赤水出奇兵,林彪卻嫌累,說毛主席放著弓弦路不走,專走弓背路,寫信要求撤換毛主席。
毛主席在會理會議上嚴肅地批評了林彪是不懂事的「娃娃」。
對於林彪這次鬧著要去陝南打游擊,有先前張國燾的「北上與南下」之爭的前車之鑒,毛主席非常重視,他與張聞天在12月19日聯名發電給彭德懷,請彭德懷做林彪的思想工作,打消他去陝南打游擊的念頭。
到了12月21日,毛主席對此事仍是不放心,再次致電彭德懷,要他轉告林彪「來中央一行」。
但林彪接電後並不動窩,而是在12月21日、23日兩次複電中央和毛主席,說什麼:「中央現尚未批准我改變工作的建議,則目前我無來中央之必要。」
瓦窯堡會議於12月25日圓滿結束,中央根據瓦窯堡會議精神開始著手部署東征,毛主席和周恩來聯名致電各軍團首長,下達東征的行動計劃。
電報中還提到「林彪同志動身來中央否?」
林彪的回電非常迅速,他在12月26日回答說:「我還在期望中央批准我打游擊戰爭。」
這個表現就有些頑冥不靈的意味了。
之前毛主席是通過彭德懷從關心的角度、以私人的立場邀請林彪來中央一晤的,林彪既然像被橡皮糖粘住了一樣,一直粘在富縣套通不肯動身,那就必須來真格的了。
12月29日23時,中央嚴令林彪「接電立即來中央討論你的工作問題,職交左權暫代」。
林彪一看不好,不得不在1936年1月2日動身返回中央所在地——瓦窯堡。
毛主席向林彪展開了南下和東征的討論:南下陝南山區打游擊,就必須越過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而這一大片地區,駐守著東北軍和西北軍,即在陝南打游擊的部隊就會與陝北的中央失去直接聯繫。而且,陳誠在洛陽及其以西地區部署了三個軍,這三個軍勢必被吸引過來,最終會危及陝北的安全。東征的話,是渡河經略山西,兩地只有一河之隔,前後方的聯繫比較方便。而且,經略山西,不但山西富庶,易於解決部隊給養困難的問題,還與長征前一直宣傳的抗日救亡綱領一致。
經過毛主席的一番分析,林彪很快認識了自己的錯誤,愉快地接受了中央的決定,不再鬧著到陝南打游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