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名刃之首,大馬士革刀,從戰火中傳承至今

2021年05月10日20:28:22 歷史 1864

本文作者:李修賢,由匠人工坊創作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起世界三大名刃——大馬士革刀、馬來克力士劍、日本武士刀,即使是不玩冷兵器的人也有耳聞。這種說法是近代一個亞洲古兵器學家,周緯正式提出來的。但其實我們往古代追溯一下,會發現它們的名聲早就有端倪,而且比單純的名號要有趣得多。元代的時候,詩人張憲作了一首《北庭宣元傑西番刀歌》,他寫道:「爪哇綉鑌柔可曲,東倭純鋼不受觸。賢侯示我西番刀,名壓古今刀劍錄。」這其中就很精準地囊括了三大名刀,他還很難得地對西番刀(也就是古代大馬士革刀)、日本刀、爪哇劍做了一番比較,覺得日本刀太硬,爪哇劍軟了,中亞、西亞的大馬士革刀最好,名壓古今刀劍錄。

世界三大名刃之首,大馬士革刀,從戰火中傳承至今 - 天天要聞

△匠人工坊手鍛大馬士革刀

大馬士革刀作為三大名刃之首,確實在歷史文化、知名度、包括性能外觀方面都更給人一種跌宕起伏的磅礴感。印度鋼鐵協會的研發實驗室客廳里有一幅畫,它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遠在公元前 330 年,古印度國王普魯向亞歷山大大帝問候,普魯為表敬意,向亞歷山大贈與了他的佩劍,而在他的身後,僕人還攜有一個金色的盒子作為額外的禮物,盒子里裝著當時用來做大馬士革刀的古印度產的、比黃金還貴重的烏茲鋼(大馬士革鋼)。

世界三大名刃之首,大馬士革刀,從戰火中傳承至今 - 天天要聞

△匠人工坊手鍛大馬士革刀

古代大馬士革刀的名聲,其實是一個文化碰撞的結果。它最初的誕生,是古代頂尖的波斯大馬士革工匠,把來自印度北部、用坩堝鑄造的烏茲鋼,也是當時十分罕見的高碳鋼再次加工,才得以出現。它在當地的社會生活、軍事武備里默默且銳利地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世界三大名刃之首,大馬士革刀,從戰火中傳承至今 - 天天要聞

△匠人工坊手鍛大馬士革刀

直到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歐洲人在大馬士革第一次遇見了阿拉伯人所使用的彎刀,這刀表面花紋極其美麗,脈絡猶如絲綢織紋般,光澤奪目,最關鍵的是,它還無比鋒利。蘇格蘭著名作家沃爾特·司各特在他的小說《護身符》里描繪過一個橋段,瘦弱蒼白的薩拉丁對陣獅心王理查時,竟然用他的彎刀凌空斬斷了絲綢。而現實中,歐洲上流軍官貴族的追捧收藏,甚至掀起了一陣大馬士革刀潮流,可見歐洲人到底有多麼為大馬士革刀驚嘆。正是自此以後,大馬士革刀徹底名揚天下。

世界三大名刃之首,大馬士革刀,從戰火中傳承至今 - 天天要聞

△薩拉丁凌空斬斷絲綢

但是大馬士革刀的輝煌並沒有一直延續下來,它十分神秘地「失傳」了,而且關於它失傳的原因眾說紛紜,到現在也沒個定論。因為這期間有一次蒙古大規模西征,給大馬士革城帶來了很大的不幸,有人說就是這次戰爭給大馬士革工藝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當然事實究竟如何已經不得而知,但唯一確定的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為了基礎建設,確實擄掠了一批大馬士革工匠到中原來,還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管理各色工匠。元代有個「鑌鐵局」,設在直隸地區,就是專門為貴族打造鑌鐵刀劍的。而「鑌鐵」一詞,最開始是北魏出現的,就是指作為重要物資傳進來的烏茲鋼。可見鑌鐵局和大馬士革刀的確有著某種不可磨滅的聯繫。

世界三大名刃之首,大馬士革刀,從戰火中傳承至今 - 天天要聞

△鑌鐵花紋

匠人工坊的手藝,就是張勇師傅師承祖父的家族手藝,可以上溯至元代鑌鐵局。而且,鑌鐵刀劍、所謂大馬士革刀工藝到中原以後,實際上還有一個本土化的過程,變成了一門整體優良的花紋刃工藝,也就是如今匠人工坊傳承的摺疊鍛打花紋鋼工藝。這個演變的過程也十分有趣,刀友們感興趣的話下回再談。

世界三大名刃之首,大馬士革刀,從戰火中傳承至今 - 天天要聞

△匠人工坊手鍛大馬士革刀

從烈火中誕生的大馬士革刀,亦於烈火中永垂不朽。世人輕吻它刃上寒光,將畢生熱血拋灑給一片土地,刀鋒舔舐過敵人噴涌的血液,以維護它不朽的榮光。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著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裡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著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 天天要聞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極目新聞記者 王柳欽5月4日,極目新聞記者在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現場看到,雖然天空飄起了小雨,但門口還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長隊,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銘記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遊客在雨中排起長隊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入口處,有市民攜帶電影《731》海報進行自發宣傳。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龔...
探秘秦皇陵百戲俑與青銅水禽 - 天天要聞

探秘秦皇陵百戲俑與青銅水禽

考古實證,秦始皇帝陵根據「若都邑」的理念來營建,都邑里有政治、軍事,也有宮廷生活、文化娛樂。秦朝的休閑生活會是怎樣的景象?5月4日,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22:30檔,《尋古中國·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戲水禽》帶你通過考古研究新成果,對秦朝文化娛樂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麼人?秦始皇帝陵東南部...
一查嚇一跳,李嘉誠資產大揭秘:英國才是他的「金庫」 - 天天要聞

一查嚇一跳,李嘉誠資產大揭秘:英國才是他的「金庫」

如果說全世界最會賺錢的人是誰?李嘉誠絕對排得上號。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前陣子那樁港口交易鬧得人盡皆知,一邊是國家利益,一邊是家族資產,李嘉誠站哪邊,大家其實心裡都有點數。港口本來要賣給美國財團,還好有關部門及時叫停。
琉璃河考古隊節日在崗:當「90後」遇上「3000後」 - 天天要聞

琉璃河考古隊節日在崗:當「90後」遇上「3000後」

房山區琉璃河鎮,開滿野花的草叢上,挖開了深淺不一的坑,每個都有專屬的數字加字母編號。這處小型發掘現場,是3000多年前「北京城」的外城壕東段一部分。五四青年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一群「90後」考古人員面朝黃土背朝天,小心翼翼地颳去層層覆土,專心致志地在「護城河」底搜尋古人留下的蛛絲馬跡。安妮娜在發掘現場複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