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什麼人,最後去了哪裡

2021年04月18日20:00:08 歷史 1077

在古代華夏人眼中,整個天下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華夏人,或者叫諸夏,生活中原地區,有著共同的文化、禮儀、服飾與生活習慣,另一種是蠻夷人,與華夏人是相對立的,蠻夷與華夏是完全不一樣的人,主要體現在文化、禮儀、服飾與生活習慣上。

華夏人穿的衣服都非常漂亮,一般是寬鬆的長袍,而且很有禮儀,而蠻夷人穿的衣服不好看,一般是短小緊身的襖子和褲子,而且沒有禮儀,比如匈奴人,父親去世後,兒子可以繼承父親沒有血緣關係的妾,兄長去世後,弟弟可以繼承嫂子,這在華夏人眼中看來完全低人一等的。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什麼人,最後去了哪裡 - 天天要聞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方點陣圖

所以就有一句著名的話是這麼說的:

《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為了區分蠻夷人,華夏人按照地理方位不同,把蠻夷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簡單地說,在東方的蠻夷就是東夷,在南邊的蠻夷就是南蠻,在西邊的蠻夷就是西戎,在北邊的蠻夷就是北狄

華夏與蠻夷之戰的戰爭從黃帝時期就開始存在,經夏、商、周到秦漢時期,仍然在繼續,比如說春秋時期的第一任霸主齊桓公與管仲就曾經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意思就是說:尊重天子打擊蠻夷,這裡的蠻夷是一個泛稱,指的是除了華夏之外的所有外族。

在春秋戰國時期,曾經一度把秦國和楚國視作蠻夷,但是秦國和楚國只是地理位置靠近蠻夷,在交界地帶雙方有一些共同的習俗,實際上他們還是華夏,另外,蠻夷與華夏在不斷地融合,部分蠻夷不斷漢化融入華夏。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什麼人,最後去了哪裡 - 天天要聞

皇帝時期的華夏

一、東夷

華夏文明的發展一直都是多個民族共存,在華夏的東方,也不斷有文明或者文化被發掘出來,比如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這兩個文化都在今天的山東省,存在時期相當於華夏的三皇五帝時期,這些文化應該是東夷文化的開始,同時也是東夷部落的祖先。

東夷部落生活的區域大概在今天的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到淮河流域一帶,橫跨山東、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東夷並不是一個部落或者一個民族,而是有很多部落及民族,東夷只是一個統稱,相當於現在說南方人和北方人一樣。

根據史書的記載,東夷部落的祖先是太昊,太昊是伏羲的後裔,太昊也被稱為東帝,或者青帝,太昊生活的時代,在公元前4000多年,而華夏始祖之一的黃帝也是伏羲的後裔,所以其實華夏與東夷有著共同的祖先,只是生活的地區不一樣,生活習慣變化很大。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什麼人,最後去了哪裡 - 天天要聞

東夷太昊勢力範圍

太昊的後人不斷繁衍,生出很多部落,主要有:風姓部落,姜姓部落,嬴姓部落,姚姓部落,以鳥為圖騰,比如黃帝時期的蚩尤就是東夷,還包括黃帝的長子少昊,少昊被黃帝送到東夷最大的部落鳳鴻氏部落里鍛煉,並娶了鳳鴻氏之女為妻子,少昊後來成為鳳鴻部落的首領,同時也是整個東夷部落的首領。

所以東夷部落其實也是華夏部落,只不過生活的地區不一樣,後來就逐漸離心離德了,夏朝時期,東夷地區主要有萊夷和九夷,萊夷是生活在山東半島的部落,而九夷則是生活在淮河流域一帶的蠻夷,這些夷人對於華夏政權時降時叛。

《後漢書 東夷傳》: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時候,商紂王當時的主力軍隊正在東方攻打東夷,也就是萊夷或者九夷,後來商紂王被殺,商朝滅亡,東夷大部分臣服於周朝,到了周康王的時候,東方的徐夷國反叛,自稱天子,率領九夷攻打宗周,周穆王時期,聯合楚國及其他諸侯國一起攻打徐國,打敗了徐偃王,一直到春秋,齊桓公稱霸時期,打敗了東夷,東夷逐漸融入齊國。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什麼人,最後去了哪裡 - 天天要聞

夏朝疆域圖

秦始皇統一天下時,東夷已經不復存在,一部分融入了齊國,另一部分成為秦朝的子民,沒有東夷部落或者諸侯國的存在了,完全融入了華夏,因為東夷原來就來自華夏,所以東夷再次融入華夏沒什麼難度。

《後漢書》中把今天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及遼東半島更北邊生活的部落或者民族也稱為東夷,這與秦之前的東夷已經不是一個概念了,比如高句麗、夫余、倭國等等,這些國家就成為今天的朝鮮、韓國與日本,除了這三個國家,其餘均融入華夏。

二、南蠻

南蠻指的是居住在中原南方的蠻夷,主要是指長江流域及更南方的地方,黃帝到堯舜禹時期,南方主要生活的是三苗部落,《史記》就記載了堯帝時期,三苗部落在江淮、荊州一帶作亂,三苗部落可能是蚩尤的九黎族後裔,蚩尤戰敗被殺後,他手下有部分部落不願意跟隨黃帝,於是來到了南方,形成了三苗部落。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什麼人,最後去了哪裡 - 天天要聞

商朝疆域圖

夏朝時期,南方主要也是三苗,到了商朝時期,南方的蠻族更多了,有荊蠻、庸、濮、蜀、髳、微、越,周朝時期,南方的蠻族也在進一步發展,比較有名的有:揚越、荊越、百越、南蠻、荊蠻、巴、蜀、濮、閩等部落或方國。

比如周昭王時期,曾經三征南方蠻族,導致天子六軍覆沒,就是周昭王本人也死在了南方,這說明當時南方蠻族的勢力非常強大,楚國一度也被稱為楚蠻,後來楚國努力學習中原文化,並不斷在戰爭中兼并蠻族,從一個五十里的子爵國成為方圓五千里的南方大國,楚國是消滅蠻族最多的諸侯國,大部分蠻族融入了楚國。

到了戰國時期,秦始皇滅亡了楚國,接著進一步命令大將王翦攻打百越,並設立了會稽郡,幾年之後,秦始皇又發動幾十萬大軍南征百越,攻下了整個百越,包括吳越、閩越、南越、甌越等,一直打到了今天的南海地區,百越人開始歸屬於秦朝的統治,到漢朝時期,漢武帝攻下了南海國,並征服了西南夷,進一步向南擴張,經過兩漢幾百年的統治,南蠻大部分漢化,成為華夏的一部分

《禮記》:南方稱為蠻,那裡的人在額頭雕刻花紋,男女雜處。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什麼人,最後去了哪裡 - 天天要聞

周朝疆域圖

南方蠻族非常複雜,並沒有固定的民族稱呼,而是以地名冠以蠻族名,《後漢書 南蠻列傳》記載了南方蠻族一直到今越南北部,比較有名的南蠻有:巴郡南郡蠻、板蠻、夜郎國、滇國等等,比如蜀漢名將王平就是漢化的板蠻,土家族的前身,還記載了漢朝在今雲南省設置了永昌郡,把南蠻的人口編入了戶冊,自然也變成為華夏的一部分了。

三、西戎

西戎是指生活在中原西邊的蠻夷,主要是指今天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以及更遠的西域等地,在夏朝和商朝時期,西邊有鬼方,周朝時期,西邊有犬戎、余無、緄戎、義渠等,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一直在與西戎諸國作戰,而且秦國是所有諸侯國最早與西戎人通婚的華夏諸侯國,所以也被中原諸侯看不起。

周幽王時期,犬戎聯合申侯攻殺了周幽王,滅亡了西周,而秦國、晉國等諸侯協助周平王遷都洛陽,建立東周,周平王之所以遷都,就是為了避開西戎的威脅。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什麼人,最後去了哪裡 - 天天要聞

周朝四方蠻夷圖

秦穆公時期,由於無法向東邊擴張,被強大的晉國阻擋了東擴之路 ,所以秦穆公一直向西發展,經過幾十年的戰爭,秦國稱霸西戎,秦穆公消滅了12個西戎人建立的國家,所謂的消失就是吞併了這些戎人的人口與地盤,再比如秦昭襄王時期,秦國滅亡了義渠國,這些戎人全部融入秦國,時間一長,就融入華夏。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已知西邊的戎人全部臣服秦朝,到了漢武帝時期,打通了河西走廊,到漢宣帝時期,開通了西域都護府,使得漢朝的勢力向西一直擴張到了西域,西域自此成為華夏固有領土,而原來的西戎人則轉化為羌人、氐人等,其中的羌人甚至與東漢進行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戰爭,同時雙方不斷融合。

西晉後期的五胡亂華,其中羌人、氐人來自西邊,唐朝時期,華夏勢力進一步統一各部,大多數西戎都融入華夏,除了吐蕃,到了明清時期,基本上成為華夏固有的一部分了。

四、北狄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什麼人,最後去了哪裡 - 天天要聞

匈奴人

北狄指的就是北方的蠻夷,北狄其實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華夏自有族系,比如匈奴,是夏朝王族的後裔,與華夏同宗同源,另一部分是外來族系,比如鬼方,據說是白人,從哪來的現在都搞不清楚,早在商朝時期,就打敗了鬼方。

北狄有一個著名的部落就是匈奴,匈奴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在北方開始不斷騷擾華夏,戰國時期,趙國李牧將軍曾經大敗匈奴,斬殺十幾萬人,導致匈奴幾十年不敢南下,到秦始皇時期,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把匈奴趕到遙遠的西伯利亞,兩漢更是與匈奴進行了幾百年的戰爭,到最後,南匈奴依附於漢朝。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什麼人,最後去了哪裡 - 天天要聞

蒙古人

匈奴在西晉後期還建立了國家,滅亡了西晉,後來在五胡亂華以及五胡十六國時期,逐漸沒落,一部分人融入了華夏,另一部分融入了其他民族,比如鮮卑,自此歷史上再無匈奴,並不是匈奴憑空消失不見了,而是融入了其他民族。

漢朝時期,除了匈奴,還有烏桓與鮮卑,都是北狄的一支,尤其是鮮卑人,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政權,還維持了很長時間,隋唐時期,鮮卑也開始沒落了,融入了華夏,唐朝時期強大起來的是突厥,被唐朝打敗,歸順唐朝,宋朝時期,北方相繼有西夏、遼、蒙古的崛起,再到後來,這些都成為華夏的一部分。

所以,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融入了華夏,成為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萬泉·旗韻】天字第一號旗袍 - 天天要聞

【萬泉·旗韻】天字第一號旗袍

現在我們看到的旗袍,是女性的穿著專利,它已經成為中國女性的標誌性民族服裝。而其實,原本的旗袍不分男女,男子穿旗袍也是正常的裝束。當然了,這種「旗袍」和現代意義上的旗袍,又有所不同。這種服飾的產生,與清朝的建立者皇太極有很大的關係。
著名主持人,獲聘211教授 - 天天要聞

著名主持人,獲聘211教授

據上海大學微信公眾號消息,近日,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曹可凡受聘為上海大學兼職教授。曹可凡先生作為國內電視界的知名人士,以其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和卓越的主持才能,贏得了廣泛的讚譽與尊敬。此次受聘為上海大學兼職教授,不僅是對他個人成就的高度認可,更是上海大學在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邁出...
蔣益澧率軍入浙江,左宗棠揮師進攻龍游蘭溪湯溪,克複壽昌縣城 - 天天要聞

蔣益澧率軍入浙江,左宗棠揮師進攻龍游蘭溪湯溪,克複壽昌縣城

作者:姜國平同治元年閏八月蔣益澧率八千人馬行抵浙江衢州,歸左宗棠節制。在此之前,八月十五日,侍王李世賢派出幾支太平軍,進攻龍游城西四十里的湘軍劉培元營壘。劉培元率軍擊潰太平軍,追至龍游城下,攻打一陣方收隊還營。八月三十日,李世賢派部將李尚揚
特朗普的耳朵,成「關鍵戰場」 - 天天要聞

特朗普的耳朵,成「關鍵戰場」

據央視新聞報道,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9日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特朗普的耳朵是俄烏衝突的新前線。」文章稱,俄烏衝突已持續超過三年,如何說服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成為俄烏以及歐洲爭鬥的「關鍵戰場」。而特朗普近期剛表示過,對協調俄烏停戰無果而感到沮喪。文章稱,俄羅斯和烏克蘭方面都試圖向美國證明,對方才是和平的真...
「戰略之父」漢尼拔的軍事智慧 - 天天要聞

「戰略之父」漢尼拔的軍事智慧

漢尼拔石膏像公元前218年爆發的第二次布匿戰爭,是羅馬與迦太基爭奪地中海霸權的轉折點,最終由羅馬贏得了艱難的勝利從而加速了其對外擴張的腳步。儘管羅馬人笑到了最後,但這場史詩般的大戰中最耀眼的明星卻是一位迦太基將領——被後人稱作「戰略之父」的
這就是洛陽! - 天天要聞

這就是洛陽!

洛陽,是一座將山河歲月揉進骨血的城市。當邙山的風裹挾著黃河水汽撲面而來,腳下的每一粒黃土都在低語:這裡是華夏文明最初的心跳。十三朝古都的榮光,早已滲入城牆磚縫、牡丹花瓣與尋常巷陌的煙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