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曾經在受訪時直言:企業應該對自己的員工好點,中國的員工普遍很勤奮也不會輕易離開,這是很難得的。
不過,或許在他那邊「難得」;換成競爭激烈、內卷嚴重的就業環境,大家就會懂,這種「勤奮」也是種無奈。企業跟員工之間,似乎永遠都不可能真的「和諧」。
董女士跟孟同學的糾葛,估計很多網友前後也見識到了。從之前的「接班人」,到現在被董總公開說「網紅也得講人品、她的層次差遠了」。孰是孰非引發不少討論。
儲殷為孟羽童鳴不平,打工人聽完甚是認同
董女士跟小孟之間,似乎代表著傳統管理者跟新生代打工族的矛盾。有人站在企業的視角:那麼多培訓生,唯獨捧你一人,許多畢業生寧可倒貼錢也想站到這位置。你卻不懂感恩?
有人站在下屬的視角:出來工作我不為錢,難道為給你獻愛心嗎,本身就是特殊的位置,卻只開出5千到1萬的工資。人家自己隨便干點別的也能翻倍,自然心生怨氣,怪別人嗎?
本以為離職後就「煙消雲散」,沒想到董總在接受採訪時,重新談及小孟。後來還對比她和另一位得力助手王自如,稱兩人無論品德與能力,都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嘲諷的意味很濃。知名教授儲殷,談及這個問題,首次為孟羽童「鳴不平」。筆者覺得,他看得還是比較透徹的。第一,關於「離開平台啥也不是」的論調。
沒錯,孟能被全網熟知,是得益於董的捧紅。但儲殷老師說出根本:明明是相互得益、有合作需要,為啥總是搞「員工虧欠」這種思想。
公司覺得孟符合他們的要求,是培養的苗子,有宣傳的價值,這才會選中她。而不是「個人恩德」,拿這個作為低薪和要求員工感恩戴德的理由,不是PUA嗎?平常企業裁人時咋不談品德呢?
其次,人挪活、樹挪死;人事上的流動很正常,作為大企業何必揪著不放,不時就要踩低已經離職的員工。現在的年輕人,早就不接受「道德綁架」。
這樣反而顯得企業的格局很小、心胸狹窄,逐漸失去了年輕的客戶群。換成孟的視角,她已經意識到自己繼續留下來,估計也難以起色。
等過幾年日子過去,公司完全可以再找個學歷比她還高、有更多特長的大學生作為「新的接班人」。那時自己既沒賺到幾個錢,又很辛苦,最後被一腳踢開,誰為她的青春買單呢?
儲殷老師補充道,有些人自己平時上班謹小慎微、一邊吐槽壓榨卻從不敢反抗。一邊看到別人瀟洒辭職,又批評孟「不懂感恩」。等於事不關己,便切換成老闆視角,很虛偽。
不少打工人聽完這段分析,甚是認同。孟跟董之間的事,外界知道的有限,真實情況或許還存在很多可能。但針對目前雙方體現出的態度,董這次或許真的適得其反,影響了公司口碑。
散夥後沒有必要相互詆毀,企業裁人時咋不談品德
要求別人盡職盡責去工作時,跟打工人談人品和情懷;用完之後想攆人時,只談利益和效率,不談做企業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和顧及員工曾經的付出。
在兩套標準里「左右橫跳」,讓更多畢業生很早就清醒地認識到:大部分公司的領導,在道德良心這個問題上,只是約束他人、很少反思自己。
所以,也別怪現在的年輕人沒了70年代那股甘心奉獻的精神,也別怪00後被壓榨後說走就走。因為太多例子讓這代打工族意識到,用心經營一份事業,也未必能獲得好結果。
卸磨殺驢後,悄悄眯著也罷,現在反倒變本加厲咬著不放,連離職後也不得清凈。談朋友時,有句話說的好:分手見人品。
平常偽裝得再怎麼熱情友好,決定一拍兩散時,才能真正洞見雙方的真實人品。其實工作中也一樣,離職見人品。散夥後真的沒必要再去相互詆毀。
正如儲殷老師所言,一方從未有過負面評價,另一方:捧人時說成獨一無二的「接班人」,散夥後便隔三差五諷刺別人品格差、層次低。試圖證明這些恩怨都是員工的錯。到底誰在蹭誰的熱度?
【結語】只要有利益的矛盾,職場里往往就不可能太平。這也給畢業生和管理者提醒,想要雙贏就需要相互尊重。
話題:你認為儲殷的評價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