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遊戲遇上傳統文化,非遺螺鈿漆器現身《江南百景圖》

「這是我第一次知道非遺螺鈿漆器的存在。」這是最近手游《江南百景圖》發布螺鈿探險《陌上行》和系列動畫短片《畫錦》後,一位玩家的留言。

過去兩年,這款誕生在上海的國風遊戲因主打傳統文化吸引不少年輕人的關注。在白牆黑瓦的江南水鄉,玩家認識了董其昌沈周文徵明仇英、唐伯虎等「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通過設置江南建築,經營建造「應天府」「蘇州府」等。如今,螺鈿漆器、文人雅集、《山海經》等非遺技藝、社交活動與古籍,也以全新的互動方式進入遊戲。遊戲正在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熱門載體。

傳遞中國傳統文化審美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螺鈿漆器,用經過研磨、裁切的貝殼薄片鑲嵌紋飾在漆器之上,是中國傳統漆器品種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螺鈿漆器自唐代興盛,相繼出現了金銀平脫工藝、鑲嵌工藝、戧金工藝等,此後相關工藝在宋、元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作品更為精細。在明、清兩代,鑲嵌螺鈿漆器又飾以金銀箔和金銀屑,使之更為絢麗。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張嵐介紹,漆器文明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重要地位,不亞於青銅文明和玉石文明。其中,螺鈿漆器作為漆器工藝的一個代表性品類,無論是其藝術表現形式還是工藝,都歷經了數個朝代的積累和演變,形成了自身的體系,也是反映中國歷代文化審美的載體之一。

《江南百景圖》新推出的螺鈿探險劇情,以明代畫家仇英的視角展開。為慶賀江南重生二周年,他欲創作《神獸獻瑞》螺鈿屏風,在雕刻時,見陌上花開,決定前去採風。張嵐曾參與多次漆器文物修復,在他看來,遊戲中運用螺鈿元素,是很好的創意,而落到明代這一歷史時期,也匹配了漆器工藝的發展周期。「明代是中國漆器非常繁盛的時代,基本上各種藝術手段都能比較完全地表達,明代末期有一本《髹飾錄》,網羅了中國傳統的漆器工藝。」

實際上,國內許多學者一直在尋找基於新載體向年輕一代普及中國傳統文化,張嵐及其團隊也在博物館空間做過嘗試。「遊戲作品這一形式,是面向年輕一代傳播最具備優勢的載體之一。」他說,讓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有強烈感知,建立文化自信,傳播的核心之一就是傳遞中國傳統文化審美。「中華民族的審美歷經了歷史的積澱,不應出現斷層。在遊戲中運用傳統非遺元素,是一種值得鼓勵的積極嘗試,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審美有意識地導入,而審美的延續是傳承傳統文化重要的議題。」

在遊戲中領略古人的想像力

對《江南百景圖》的製作團隊而言,螺鈿漆器元素並不陌生。作品的開場動畫,就曾部分參考過螺鈿的風格;只不過相較之前,這次的工作量大了許多。

為了讓年輕用戶更細緻地感受螺鈿漆器,在螺鈿探險的設計上,製作團隊摒棄了原有關卡的美術效果,從色彩到表現形態等方面,均參考了螺鈿漆器的配色習慣,包括人物、花鳥等表現手法,同時對現有的建築風格進行了融合與再創作。

「我們很看重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製作團隊看來,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不停地給予年輕群體豐富的內容;並且在表現形式上,也要盡量追求更細節化的呈現,引導年輕群體去探尋背後的典故,「知來處與出處,這樣才能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形式的真正落地。」

在螺鈿漆器元素外,螺鈿探險《陌上行》還融合了文人雅集以及《山海經》的部分內容。在遊戲中,玩家可以自由組建雅集,一起參加探險,體會古時文人墨客的樂趣。《山海經》里描繪的青鳥、重明鳥、三足烏、天狗、沙棠樹、迷榖樹等傳說中的形象,也在遊戲中具象化呈現。「希望大家在休閑的同時,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領略古人的想像力和願景。」製作團隊表示。

除了美術風格極具傳統意味,《江南百景圖》也與線下的傳統建築相互聯動。去年春節期間,隨著「松江府」的上線,上海市民熟悉的豫園被複刻到遊戲中。值得一提的是,整個燈會期間,遊戲里的「豫園」都和線下同步,每天17時30分準時亮燈。現實中的九曲橋,則被《江南百景圖》主題的彩燈裝點一新,橋頭橋尾各是一座寫著「江南百景圖」的牌坊。

「《江南百景圖》與上海豫園、歙縣魚燈、徽派建築以及杭州、揚州等地的多個景點高頻聯動,目的就是走到線下,實現與地方文旅的結合,傳統文化消費的融合與破圈。」製作團隊表示,在傳統文化傳承方面,遊戲作品依舊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間,中國傳統文化自古至今的良好傳承,使得文化經典自身就具備自然的連接點,而這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可以說,江南的魅力不僅僅在於美麗的建築和山水風光,還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融進遊戲,就成了《江南百景圖》中的水鄉日常。」

遊戲《江南百景圖》與上海豫園聯動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圖片來源:椰島遊戲提供

來源:作者:張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