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沒有電視,更沒有手機,玩具只有樹枝棍棒或石塊兒。那時沒有很多的作業,放學之後除了在村裡瘋玩實在沒事可做。其中,捉迷藏是我們最常玩的一種遊戲,我們當時叫它「藏老埋埋」,就是幾個人分成兩組,通過「猜東猜」(即石頭剪子布)的方式決定哪個組藏,哪個組找。每個組選出一名組長,由兩名組長「猜東猜」,贏的一方找個難以找到的地方藏起來,輸的一方先面朝著牆跟,還用手把雙眼捂起來,保持不看的對方的狀態。等到對方沒聲音了,找的一方就開始到能想得到的地方找對方的成員,直到全部找出來就為贏了,然後反過來找家成為藏家,原先的藏家成為找家。
這個遊戲的關鍵是藏家要藏得深,藏到對方難以想到和發現的地方。當時村西頭有個大院,時當年生產隊餵養牲口的牛馬圈。有的藏到馬槽里,有的藏到草房裡,更絕的是當時馬圈裡放著看院老人的一口壽材,有的玩伴就掀開材蓋躺在壽材里,然後把蓋子蓋上。這樣,找家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的,首先是想不到對方會藏到那裡,即使想到了也不敢去開蓋呀,萬一裡面蹦出個「鬼」啥的那還不得嚇死啊。找家當然找不到了,最後人家自己出來,對方就只得認輸了,這樣藏家還是藏家,找家還是找家。
還有一處藏的地方也是很絕的,就是碾坊的房樑上。村裡過去還沒有電磨,村民磨面的時候就在碾盤上碾壓。房子很大,有一根房梁差不多直徑有50公分左右吧。上面的塵土差不多也有一公分厚了,但是有的玩伴根本不懼,不知道怎麼就爬上去了。碾坊里本來就光線很暗,再加上玩的時候一般是接近晚上了,扒在上面根本發現不了。後來有的玩伴終於發現了貓膩,於是就來個將計就計,知道對方爬到碾坊的房樑上了就故意在房裡轉幾圈,然後出來就不找了,直接回家了,藏家趴那半天沒人去找他,只得滿身灰塵地從房樑上出溜下來,但是玩伴們一個也不見,其實人家早已都回家了。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啊。[捂臉][捂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