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實用的心理療愈&成長平台
關於戲精的自我修養—— ta到底是個什麼樣的體制?
為什麽有些人總是自吹自擂?有時甚至為了刷存在感而欺騙他人。
與戲精相處,常常讓人覺得「疲倦而無愛」。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戲精究竟是怎麼演出來的?
北伊利諾伊大學心理諮詢師SuzanneDegges-White教授,來自成人高等教育學系,他把這些人描述成「一個善於吸引別人,同時又善於讓周圍人反感的人」。
在當今流行的網路語言中,它被稱為「戲精」本精。
下面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戲精」的內心戲:
• 當我的朋友講起最近的一些成功或挫折時,我的內心開始暗自回憶起自己生命中的「輝煌時刻」,尋找那些能夠把對方比下去的經歷故事。。
• 在與朋友聊天的時候,突然間其他人問我:「剛才你朋友對你說了什麼?」也許我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並且總是在思考怎樣才能把話題轉到自己身上。
•當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和我想像的不一樣時,我總是覺得世界在欺負我;比如看電影時沒有選擇合適的座位,早上跑到公司時竟然還遲到一分鐘。
•因為在我看來,上述情節其實是非常嚴重的,我覺得有必要把這些事情告訴身邊的每一個人,即使過了三五周也值得拿出來認真講一講,讓他們都知道。
• 與人交談時,我更能感覺到他們是「我的聽眾」。與其簡單地與朋友分享自己的經歷,我還不如把自己展現給大家。
• ·每一次我講述自己的經歷時,一些聽眾似乎沒聽幾句就離場了。
假如以上這些話與你的內心戲相似,那麼你也可以成為一個隨時給自己「加戲」的「戲精」。
有人會想當然地認為,「戲精」是有選擇性的,有意為之。
這並不一定。
心理醫生 Scott Frankowski和他的團隊對這些「戲精」進行了深入研究,試圖從個性的角度理解他們的行為模式。
——小題大作,總是自吹自擂,陷入接二連三的「危機事件」,讓生活更加混亂。
研究人員發現,「愛演」也是一種人格特質,它與以下三個因素密切相關:
1. 人際操縱性
人際關係操縱,指人與人之間的操縱能力較弱,在與人交往中較少有意識,比較真誠,比較謙虛,有一種分享的態度,也比較願意傾聽別人。
與之不同的是,「戲精」們雖然喜歡社交,但是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不夠真誠。
這些戲精們不斷地給自己「加戲」,告訴周圍的人們他們生活中發生的一連串的戲劇性事件,是為了從「觀眾」那裡得到他們想要的關注,同情,讚揚或者肯定。
但是這些戲精的惡毒程度並不高,而且這些「戲精」通常在社交中表現得很友善,而且很少會利用他人。
2. 衝動講話
這些「戲精」常常口若懸河,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很少想過要把這些話說給誰聽,在什麼場合說,會帶來什麼後果。
3. 堅信自己是外部環境的受害者
通常情況下,「戲精」認為他們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空降到自己身上」,不受自己的控制。
雖然事實是,戲劇化事件經常發生,而且責任更大的是他們自己的一些行為,但是他們卻很難意識到這一點。
「戲精」的人格特徵也具有一定的複雜性。
調查顯示,五大的性格測試中,「戲精」的外向程度較高,表現出開朗、好交際、熱情、自信且容易激動。
與此同時,他們還具有較高的開放性,表現在善於表達情感,有想像力,好奇心強,願意嘗試新鮮事物。
但就神經質和責任感而言,「戲精」表現為一種矛盾而複雜的模式。
• 神經質
儘管她們「演得很多」,實際上並不特別焦慮或情緒脆弱,而是沉溺於表演之中;但同時,她們又很衝動,有時還很暴躁。
• 責任心
她們都很有抱負,也往往對自己的能力比較自信,但缺乏自律,不喜歡規矩,做事也沒有計劃。
表現型人格,也稱為癔症型人格,歇斯底里型人格,是以女性為主體的尋求注意型人格。
我曾聽說過一起有趣的醫院病例。
一個住院的婦女,她懷疑她的手出了問題而無法移動,但檢查結果表明一切都正常;
由於她平時很容易鬧騰,為了不影響整個病區的休息,一晚上,夜班護士哄她躺下後,就把她的手舉起來,對她說,如果你的手真的有問題,那就應該放不下來,如果能放下來那就證明沒有問題,可以出院了。
於是她為了證明自己的手確實有問題,就這樣一直舉了一夜,累得汗流浹背,不敢放下。
聽起來很怪異?其實這類人就是表演型人格者。
表演型人格者通常具有較高的焦慮情緒和過激的情緒反應,輕度的表演型人格傾向使他們進入戲劇更容易,面對鏡頭更有表現力。
但是表演型人格障礙不是一種自我放縱的「表演」,而是無法控制的「表演病」,就像嬰兒一樣,開心就笑,不舒服就癟嘴哭。
表演性人格是否可能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生長環境?
結果表明,行為型人格的形成與家庭有著密切的聯繫。
1. 童年創傷誘發大腦功能的改變
2005年,精神病學家 Bruce Perry等研究人員發表了一份有關兒童虐待的神經生物學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童年時遭受過他人虐待或突發災難的創傷事件,可能會影響大腦功能的發展。
大腦的杏仁體在我們的大腦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情緒反應、決策決定和記憶,甚至有人把它稱為大腦結構中的「戲精」。
創傷性事件改變了這一部分的發展,此時個體將很難判斷在當前情況下,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因此,「戲精」們常常在表達情感時小題大做,誇張,不合時宜。
從某方面來說,「戲精」腦子裡有問題這句話居然是正確的(敲黑板:別因為任何個性特徵而歧視別人哦)。
2. 原生家庭
在表演性人格的背後,往往是一位軟弱的母親和一位威嚴而迷人的父親。
爸爸對女兒的苛求和寵愛,讓孩子不知道該親近還是怕爸爸,而母親的千依百順更促成了「生而為人」的卑微觀念。
成長於這樣一個家庭的孩子,一方面害怕被人鄙視、被拋棄,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不斷地迎合和取悅 ta。
也可能會成為「戲精」——很難填滿內心對引起關注的渴望,並且習得表面化、誇張的情感表達方式。
無能的母親和自戀的父親,是兒童癔症人格形成的根源。
這種家庭氣氛,造成了表演者內心卑微的性格特徵,非常害怕被拒絕和侵犯。
在日常生活中, ta會採用以下方式:壓抑,退縮,性慾,並為之付出行動。
在日常生活中, ta會在日常生活進行壓抑,從而導致癔症癥狀。
當他們感到不安全,害怕被拒絕,陷入困境時,他們會採取退讓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使自己像一個孩子一樣表現得乖巧、軟弱,試圖以迎合或毫無節制的妥協來換取事態的緩和(例如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一般的退一步也許能起作用,也可能會讓人覺得可愛而天真;
但是如果達到了精神層面,則可能是胡攪蠻纏、吹毛求疵、不顧危險地做一些刺激的事情,或出現身體不適。
他們竭力表現自己,更深層次的目的在於吸引別人的注意,獲得別人的認同因為外界的認可
可是 ta保持自尊和保持安全感的主要途徑;
這種行為常常給人貪得無厭的印象,當誤解加深時,他們更害怕展現真實的自我,乃至於一生都在演。
提醒每一個家長,榜樣也許是孩子最重要的一堂啟蒙課。
「戲精」其實是一種值得同情的個性表現,他們在經歷某種創傷和缺失後,學會了這種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很容易引起周圍人的反感。
假如你身邊有那種想盡辦法使自己成為人群中最耀眼的人,並且時時展示並利用自我魅力的人。
你可以配合演出,在演出中,你可以和她一起努力,讓她看到自己更有價值的部分,並不斷地讓她變得真正相信自己。
但是,如果她出於目的不擇手段地侵犯了你,那麼你也要做好自我保護和界限;
不要在不懂得保護自己的情況下一再地忍讓,最後就是讓自己靠近自己;
保持距離,看錶演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你可以也可以漠不關心,不回應,但不要欺負他們,因為畢竟,沒人能了解別人的真實感受。
「一個人的人格,就像被人們的種種人生故事包覆著的氣質性格」。
每一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故事都會在你自己的內在性格中留下不同的印記,所以,沒有人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你沒有選最後一個答案,那麼你與大多數人同在。
為了讓你更加了解真實的自己,測評君聯合國內專業測評研發團隊特別獻上《先天性人格評估》,該測試已得到14.82萬人好評反饋,專業品質保證,請放心體驗。
你將獲得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