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基層|AI賦能,「鋼鐵焊俠」有絕招

5月6日,河北創力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調試焊接機器人。 河北日報記者 趙永輝攝

5月6日,在位於邢台市的河北創力機電科技有限公司車間,記者見到了一位特別的「焊工」。它的機械臂靈活揮舞焊槍,焊花飛濺間,一道細膩的龍鱗紋焊縫在鋼鐵上蜿蜒成型。

「這是我們公司的明星產品——懸臂式焊接機器人。它有顆『ai大腦』,能輕鬆焊接各種複雜工件。」公司董事長李旭介紹,無論工件長啥樣,它只要掃一眼,就能精準找到焊接位置,誤差不超過0.5毫米。由於本領高超,這台機器人被親切地稱為「鋼鐵焊俠」。

為了讓記者直觀感受「鋼鐵焊俠」的超能力,李旭隨手拿起一個不規則三角形工件放在胎架上。控制面板一啟動,機器人1秒內生成3d模型和焊接軌跡,焊槍噴出藍色弧光,不到兩分鐘,焊接完成,連接處嚴絲合縫。

「我們這位『焊工』長了雙『慧眼』,能自己捕捉工件信息。」李旭指著黑色方盒解釋,這裡集成了高精度感測器、工業攝像頭和運動控制視覺系統,如同給機器人裝上了ct掃描儀,工件的每個細節都看得清清楚楚。

「眼睛」捕捉完信息,搭載數字孿生技術和焊接工藝大數據系統的「大腦」即刻運轉,根據工件模型自主匹配最優參數,連焊絲在空中的角度都經過了精密計算。

「鋼鐵焊俠」的「手藝」如何?李旭拿起剛焊好的工件給記者展示:「你看這焊縫,肉眼基本看不出來,整個工件平整得能當鏡面!」他說,這台機器人的技術水準相當於有十幾年經驗的老焊工,不僅能精準控制力道與速度,還攻克了人工焊接常見的氣孔、夾渣難題,產品合格率達99%。

一組數據清晰展現了「鋼鐵焊俠」的實力:人工焊接每天最多完成100米角焊縫,而機器人能達到150米,效率提升50%;普通工人經過2小時培訓,可同時操控3台以上的機器人,人力成本降低40%。

作為一家智能裝備製造企業,近年來,創力科技深耕工業機器人系統研發,企業研發團隊人數占員工總數的35%以上,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8%。

「技術突圍,關鍵在於創新。」李旭說,公司與上海交大、華中科大等高校聯合開展科研攻關,歷時兩年多,突破了幾十道技術關卡,獲得10餘項國家專利。

憑藉這些硬核技術,2024年底,創力科技入選工信部發布的符合《工業機器人行業規範條件(2024版)》首批名單的企業,成為我省唯一入選企業。

懸臂式機器人舒展「長臂」攻克異形件,龍門式焊接機器人專註於軌道類工件,小車式焊接機器人適用於船舶類工件……不同形態的焊接機器人組成「鋼鐵戰隊」,應用在工程機械、汽車製造、船舶、橋樑等諸多行業。廣闊的應用場景,使得創力科技的訂單不斷。自今年2月批量生產以來,已售出300台機器人,新接的100台訂單也在加急生產中。

李旭告訴記者,公司正規劃建設工業機器人ai仿生技術產業園,「未來這兒將有更智能的機器人,為製造業帶來更多驚喜。」(河北日報記者 盧旭東 呂若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