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生意人們,帶給人們琳琅滿目的商品時,還奉上了新潮文化

朱元璋登基為帝後,明代的商業發展就呈現著一種蓬勃的局勢。那麼說到朝代的繁榮,必然離不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經濟是貫穿於政治和文化的一個因素,經濟是政治的基礎,經濟的磅礴才能帶動文化的發展。

在古代,這三個因素間的關係顯得更為的突出。當時沒有互聯網,因此,全國的經濟貿易文化發展都需要有人來帶動。商人就成了不可不談的一大因素,他們作為整個社會中經濟實力最強的群體,成為了推動各地政治和文化的一大重要因素。

一、明代商人的遊歷

明代建立,在等朝局穩定後交通運輸成為了國家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明代初期就開始修建陸路運輸和水路運輸的便利渠道,到了明代中後期,交通運輸達到了一個鼎盛。隨著運輸業的發展,信息的流通更為的廣泛,因此生活在貧瘠地區的人們,想要改變他們現有的生活。而富饒地區的百姓,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因此,各個地區的人口在此時出現了大規模的遷移,而這種歉意的背後是利益的驅動。

1.南北貿易導致商人的遷徙

明朝建立之初,鎮守城內,遠戍邊疆。如此的步兵排陣,一是為了使國家安定,二是為了抵禦外襲。但俗話說的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由於戍邊地區環境惡劣,所產軍糧與生活用度都只夠部分部隊使用。因此物資補給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充足的物資可以穩定軍心,保護朝廷安寧,如果說物資一旦匱乏,那必然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局勢。

例如當時的山陝兩省產的棉花僅供本地使用,而其他邊境地區褲子十分的匱乏,如果說讓朝廷去外調撥,必然會是一大筆財政支出。因此戍邊地區的商人看到了這樣的商機,北方的山野貨物充足,南方的紡織業發達和棉花產量高。因此一路南下,將北方的特有物資帶到南方,在江南棉花和布料製成成衣再運回北方調配給當地的駐軍。

在明代,商人對於國家穩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解決了物資的一大難題,其次,他們也是賺得盆滿缽滿,節省了國家的人力和財力。從經濟市場的格局來講,商人讓北方地區的民眾物資不再匱乏,同樣也對於南方市場帶來了大量的新鮮物,使得南方的貿易形成一種多元化的發展。

隨著南北貿易逐漸成熟,北方商人手裡集聚了大量的資金。到了明朝後期,南方鹽業的發展交給私人以後,鹽運行業在當時爆火。看到這樣的局勢,商人自然不會讓手裡的資金成為死錢,因此,大量資金雄厚的北方商人轉為鹽運商。由於鹽運業主要是以水路為主,使得這些商人不得不舉家從北方遷移至南方。由此形成了一個南北跨越的遷移。

2.便利的貿易交通影響

對於貿易來說,交通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影響著產品的質量和商人的成本利益。因此商人會盡量選擇交通便利的地區來做貿易。而古代的交通運輸業只有水路和陸路之分。

對於外來的商人來說交通便利的地區自然是首選,例如 「吳所產之米不足供本地之用,若江、廣之米不特浙屬藉以運濟,即蘇屬亦望為續命之膏。」

3.離開故土的長久定居

中國長久以來是小農經濟,但是隨著商貿的發展商人不得不隨著貿易路線的發展而流動,但是到人生暮年時也會有落葉歸根的願望。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有更多的商人選擇定居在商貿較為發達的地區,什麼使得他們進行了這樣的變化呢?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明朝中後期朝廷對於商人的重視,除了農耕種植以外,這些糧食的銷售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全部靠商人進行維繫,因此朝廷給予商人極大的優惠政策。貨幣的統一讓明朝的商業體制更為的發達,其次在稅收方面,給予了部分地區優惠政策,商人為了減少其商品的成本,不得不轉移聚集地。

一方面隨著商人長期在外,進行貿易。對於故土的生活習慣會大有不適,其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越趨近於貿易地區,因此他們選擇另據在商貿較為發達的地區。

二、地方文化的影響

人口的遷移不僅僅是一個個體的遷移,更是一種文化的遷移,隨著同一地區的人口大量湧入,也代表著這一種文化跋山涉水會輾轉來到遷移地。

1.戲曲書齋的漂洋過海

商業移民除了文化思想以外,他們都帶有大量的財力,因此他們會將自己的文化進行廣泛的傳播,例如書籍的出版和戲曲交流等。

「吳會、金陵擅名文獻,刻本至多,巨幀類書成薈萃焉。海內商賈所資,二方十七,閩中十三,燕、越弗與也」。如此龐大的文化市場也是由商人所形成的。

在很多時候生意是在酒桌談成的,因此在酒席間的一些娛樂活動,也成為了商人進行自我文化宣傳的一個重要途徑,一方面對自我文化的標榜和宣揚,另一方面是讓更多的人去接納和喜愛自己的地方性文化。

2.民族信仰的傳承

除了普遍的民俗文化之外,還有各地的信仰體系,都會切除會館和當地特色的集民俗節日進行傳播。例如:是山陝會館的主要供奉,山陝商人普遍崇拜關帝,《古今圖書集成》記載「按明會典,漢前將軍漢壽亭侯廟,舊稱壽亭侯(關羽),嘉靖十年始正今稱。每歲五月十三日,以侯生辰用牛一、羊一、豬一、果品五、帛一,造太常寺堂官行禮,國有大事則告。」

除此之外宗族觀念根深蒂固,在商業經營的基礎之上,宗族觀念就成為了商人們倫理道德觀念的標杆。修身治國齊家的儒家紅月同樣也成為了商人們宗族結訓。

3.經濟帶來的教育變革

無話說商不如士,因此古代的商人當有了一定雄厚的經濟基礎的時候,就希望在政治上能大展宏圖,因此越有錢的商人對於自己子女的教育是更為嚴格的,以徽商為例,在積累財富後投入到教育事業,廣心書院,為助寒門子弟讀書進學。徽商鮑志道在揚州辦立了十二門義學。乾隆年間,徽商汪應庚見江甘學宮日益傾頹,便捐出數萬兩錢款用於修繕學宮。

明朝時期書院

三、總結

古人云:「揚俗尚侈,蠹之自商始。」明代的中後期商人們的遷徙主要是以南北和交通樞紐為主,商人的遷徙不但拉動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同時還促進了自我文化的提升與傳播。讓人在其中充當了很多的角色例如文化傳播的使者,教育改革的支持者以及商業貿易的發動者。辯證的來說,不論是在經濟的發展還是地域文化的傳播,商人在其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