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熱評】關於醫保基金打包和使用,我想和基層醫院管理者再談談

昨天晚上,筆者在「老徐評醫」微信號發布了一篇《沒了公衛資金又沒有醫療服務量的基層醫療機構怎麼活?》的文章引起了讀者普遍關注。

其中一位新疆網友開到留言道

醫保協議里就已經定額了,比如我們衛生院23年住院醫保統籌220萬,245月份醫共體打包支付,直接給我們住院定額114萬,而且在定額出來的時候我們住院醫保已經用了100萬,大半年時間都不讓收住了

「老徐」問114萬是怎麼來的?

開到:按照轄區人口算出來的,普遍每個鄉鎮衛生院都降低了,六個鄉我們人口最少,但是我們醫療最強,我重點發展的中醫科和中醫婦科特別受患者喜歡,結果通過我一年做出來的成績,一個定額直接打回原形了

老徐:為什麼不把中醫治療放到門診去?

開到門診定額104萬,24年也超了,我現在每天在去找上級說這個事情,住院定額就算了,門診都要定,難道超了不看病么?群眾已經都開始不滿了現在,哎。還有一個原因我們居民醫保門診統籌一年只有500元,在門診做治療可能幾次就用完了500元,後面群眾買葯等都報銷不了也是問題,多次建議居民門診統籌提升到1000,也沒有落實

老徐:為什麼都要用醫保?門診一般是每個人定額的,超了就不用醫保。

開到:不用醫保,群眾是不願意自費的

從這段留言和對話可以反映出四個問題:

1.醫保基金打包應該怎麼打?能不能將醫保基金打包到成員單位?

留言說,245實施醫共體打包支付,直接給我們住院定額114當問及這114萬是怎麼來的時,回答是按照轄區人口算出來的但具體是怎麼算的,不知道。實際上這樣打包本身有問題。問題處在哪兒呢按照緊密型醫共體建設的本意是要建立縣域整合性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必須有利於資源整合共享,所以絕對不能將打包給醫共體牽頭醫院的醫保基金再分割給各成員單位,正確的做法是按照三明醫改經驗實行「按年度、按縣域、按人頭打包給醫共體牽頭醫院,實行結餘歸己超支不補」。

另外留言稱該衛生院23年住院醫保統籌220萬,今年住院定額114萬,顯然減少的不少,到底是什麼原因,不清楚。

2.打包方案什麼時間出台?

據留言:24年醫保基金打包定額是245月份才給定,在定額出來的時候住院醫保已經用了100萬,這樣大半年時間就沒法收住病人實際上醫保基金打包定額一般應該上年12月份給定,至少應該在元月上旬,只有這樣,才有利於醫院統籌安排使用。

3.門診定額怎麼定?

根據留言,當地醫保也將門診服務給做了定額,這一點倒是值得肯定。實際上大部分地方城鄉居民醫保門診是給定了個人費用限額,用完之後就全自付,並沒有明確給定基層醫療機構總額,也就是說,門診限額沒有使用,都在醫保大池子里。

4.基層醫療機構怎麼用好醫保基金?

從留言看,實際上這家基層醫療機構使用醫保基金的理念和具體做法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太過於依賴醫保,一方面住院花費太猛,另一方面缺乏對病人使用醫保基金的宣教,群眾門診就診「不願意自費」。基於這一問題,有網友留言稱: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還是醫院科室建設的問題,吃醫保紅利的年代已經過去了,醫院多元化的創收模式才能順應發展。還有網友留言建議:醫保用不了又不是你們醫院的問題,對患者做好告知工作就好,好多縣級醫院門診都不報銷,不是照樣開展業務?

【征訂啟示】一本新書和三本老書
新書《體系重塑與資源整合——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思考》(定價30元)正在熱銷。2本以上包郵,10本以上開發票,一本要加收快遞費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