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不顧諸葛亮勸阻,為何非要殺掉這2人?事後看還是劉備更高明

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對於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也是如此。曹操晚年之所以突然翻臉,逼死老夥計荀彧,殺掉聰明人楊修,搞死親家崔琰,甚至連曹植的老婆崔氏(崔琰侄女)都不放過,就是為了給曹丕鋪路。不是曹操自己都公開表態:要當周文王嗎?

因此潁川勢力(荀彧)、曹植勢力(楊修)和冀州勢力(崔琰和他侄女),就必須要打壓下去——敢不合作,就是死路一條。所以不是曹操變了,而是任務變了。他也必須做出調整。

同樣,劉備其實也是這種樣子。故而劉備在晚年,越活就越像曹操。跟之前那位處處跟曹操反著來的仁德劉皇叔,完全成了兩個人一般,甚至連諸葛亮的面子都不給了!

須知在許多人印象中,諸葛亮就相當於蜀漢的「2號皇上」,凡他開口,劉備幾乎都要給面子。比如日後蜀漢四相之一的蔣琬,劉備巡遊時,發現這傢伙竟然上班喝酒,不處理公務,便要殺掉。

諸葛亮連忙表示:蔣琬非百里之才啊,你卻讓他當一個小縣令,人家當然就有大把時間享受人生了。劉備雖然很生氣,可礙於諸葛亮的面子,最終只給了一個警告,算不了了之。

但情況卻並非都是如蔣琬這樣,當遇到這兩位蜀漢大臣時,哪怕有諸葛亮勸阻,可劉備呢,卻出人意料地不給諸葛亮面子,都給殺掉了——為何會這樣?我們先看看是哪兩位。

其一:「神仙」不能成為護身符

公元215年,曹操帶著大隊人馬,以劉曄和司馬懿為謀士殺向漢中。隨著張魯投降,曹操盡得漢中之地。消息如長了翅膀一樣傳遍西川各地。頓時整個成都被嚇瘋了,是人心惶惶,史載:一日十驚。哪怕劉備連殺官吏,都沒能制止這種恐慌。

為何?自古漢中跟西川便是唇齒關係,漢中不保,西川難安。劉曄和司馬懿都非常精明,勸曹操趁機兵進西川,徹底解決劉備。只可惜此刻的曹操明顯老了(任務變了),失去了當初的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選擇了撤軍。

但此事給了劉備極大的震撼。僅兩年後,在法正、黃權的建議下,劉備決定發動漢中之戰。這是關乎劉備命運的一戰,雖下了決心,並開始各項準備工作了,但說實話,劉備心裡也沒譜。證據便是這一時期,劉備連續找了兩位「神仙」,求問前程。

第一位叫周群,是西川閬中人,被稱為「詳陰陽之精妙也……蜀人謂之後聖」。他的意見是:此次在漢中大戰曹操,老大雖能得到漢中之地,卻沒法得到漢中的人口。總之吧,一定要謹慎。

第二位叫張裕,也是西川人士。周群精於「觀天地」,他卻善於「相人」。跟周群一樣同屬西川的「兩大神仙」。張裕更直白,道:「不可打漢中,必會不利。」劉備沒說啥,既然「神仙不給力」,那就「自己給力」。

這是劉備的態度,毅然進軍漢中。過程雖曲折,結果卻比較滿意,從曹操手中奪來了漢中,給西川增加了屏障。

但就在這時,劉備突然聽聞,張裕竟然又開始言稱:在庚子年(公元220)年,大漢的天下就丟了(曹丕篡漢)。劉備得到西川九年後也必會丟失西川(公元223年,劉備去世)。

劉備大怒,派人將其捉拿,表示:漢中之戰前你算得不準,說我出軍不利,我沒怪你。可你卻變本加厲,又開始妖言惑眾,這是你自己找死!諸葛亮連忙勸阻:張裕的影響力太大,素有仙人之稱,不能殺。

劉備卻認為:哪怕真是神仙,也不能成為護身符( 芳蘭生門,不得不除),故而最終殺掉了張裕。

總論分析:諸葛亮勸不殺,是考慮其影響力。劉備非要殺掉,其實也是考慮到影響力,兩人的出發點相同。只不過諸葛亮尋求的是「短期效應」,劉備卻更側重於「長期效應」。

從事後來看,顯然劉備更高明。因為這種所謂的「神仙或天意」,不但能擾亂視聽,還極大阻礙了,人的主觀奮鬥精神!證據便是在蜀漢滅亡前,姜維依據鍾會入關中治兵的這個信息,準確判斷出魏國要大舉進犯。連忙寫奏摺提醒劉禪做好準備!

哪料劉禪卻聽信了「神仙的話」(黃皓問巫術),言稱:曹魏不會進攻,而依舊「馬照跑,舞照跳」。結果曹魏大軍一來就抓瞎了。劉備不信神仙,拿下漢中。劉禪信神仙,亡了蜀漢!這就是為何說,從長遠來看,劉備更高明的原因。

其二:不怕犯糊塗,就怕無底線

公元220年,剛剛被劉備殺掉沒多久的張裕,死後露了一把臉,他生前所說的,「歲在庚子,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竟然說中了!漢獻帝禪讓給了曹丕,400大漢天下,果然滅亡了!

劉備準備在西川稱帝。對於劉備來言,稱帝是蜀漢存活下去的根本。若他不稱帝,還尊漢獻帝為老大,那麼漢獻帝一道聖旨過來:命你劉備歸降曹丕。劉備聽是不聽?無論怎樣主動權就全丟了——蜀漢滅亡後,劉禪命姜維投降,哪怕全軍將士氣得砍石頭,又能如何?

所以,劉備必須要稱帝。對此,幾乎所有蜀漢大臣都看得很清楚,紛紛上奏摺給劉備,來送「梯子」,諸葛亮也是這樣。

但哪料劉巴、費詩和雍茂這三位,卻齊齊表示:不能稱帝,這事就不對!劉備這個生氣,諸葛亮連忙求情表示,此刻不能隨便開殺戒。可劉備卻還是開了殺戒,並對這三人,採取了三種不同的處理方式!

第一位是劉巴。劉備得到他,比三顧茅廬請諸葛亮還曲折,且劉巴的確有才華。當年還曾鄙視張飛,搞得劉備很窩火要殺掉,也是諸葛亮勸阻的,說了一句話「論才華,我比不過劉巴」。所以此刻,劉備的態度是,我裝看不見!

第二位是費詩。他是劉備信得過的大臣。當年劉備封黃忠為後將軍,跟關羽同級,讓諸葛亮都很擔心。劉備便選擇了費詩,趕往荊州安撫住了關羽。此刻劉備的處理辦法是:貶出成都,去當地方官吧。

第三位是雍茂。劉備很快就找了個茬,殺掉了他。劉備這是為何?

總論分析:如今普遍的解讀是:劉備依據三人的名氣,能力和影響力,採取了不同的處置方式。既表明了自己必須稱帝的態度,又殺雞給猴看——後來嚇得劉巴,慌忙給劉備起草登基詔書,若一個不殺,能有這效果嗎?

但筆者還是有不同看法。劉備之所以非要殺雍茂,是因他是劉備的主薄!用如今的話說就是,雍茂是劉備的秘書,小圈子裡的親信。身處這種地位,別說不同意見了,就算是犯了糊塗,直接跟劉備私下溝通便可,根本不會有啥事,何必非要公開反對?

所以這不是雍茂犯糊塗,是他吃准了劉備不會動不動就「夢中殺人」。而且是由名人,重臣,連劉備都敬重的劉巴帶隊——有雷,劉巴頂!無論成功與否,都能博得一個直言納諫的好名聲,故而這才如此無底線。

但雍茂卻沒意識到,他這一無底線,會給劉備造成怎樣的難堪!咱再退一步,就算劉備不計較難堪與否,可面對如此無底線的親信,誰還敢留下,敢任用?這妥妥證明了,雍茂是一位,為了自己的名聲(好處),敢做出任何事的狂徒!

蜀漢後來不就出了這種狂徒嗎?這就是楊儀,本是諸葛亮親信,在諸葛亮死後為了爭權,而搞死了魏延,後來聽聞自己沒當上丞相,就大發厥詞:當初還不如投降曹魏呢。因此才說從事後分析:劉備殺雍茂,顯然比不殺更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