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識》說哀牢山是「人類禁區」、「現實版的雲南蟲谷」:「當地既有高聳入雲的山峰,也有深不見底的峽谷,還有蜿蜒曲折的河流和密不透風的森林,哀牢山地區還分布著多條斷裂帶。」
「斷裂帶」自然是很多尋寶者的「樂園」,因為那裡就是地殼顯露出來的剖面,而黃金鑽石等礦藏經常會在那樣的地理環境下出現,史書關於哀牢山的記載更是令人驚掉下巴:龍王的寶藏數不清,哀牢山的首任藩王居然是龍王的兒子——不管是向龍王獻寶,還是到龍宮尋寶,哀牢山都可能藏有超乎常人想像的財寶。
《明史·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二·地理七》記載:「保山,本金齒千戶所,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九月又置永昌府守御千戶所,俱屬金齒軍民司。嘉靖三年三月改二所為保山縣,東有哀牢山,本名安樂,夷語哀牢。西有九隆山。又東北有羅岷山,瀾滄江經其麓。又南有潞江,舊名怒江,一名喳里江,自潞江司流入。又北有清水河,經縣東南峽口山下,伏流東出,入瀾滄江。」
哀牢藩王之母能與龍對話,首任藩王可能是龍的兒子,記載於《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因為是古人寫的史書,所以可能有不喜歡古文的讀者看著會比較麻煩——雖然一邊看一邊翻譯大家都能做到,但是為了節省您的時間,筆者先把它翻譯過來。
《後漢書》記載,哀牢山土著最早是起源於一位名叫沙壹的女子,他孤身一人居住在哀牢山中,有一天捕魚的時候,在水中碰到一斷沉木,忽然就有了奇妙的感覺,然後就懷孕了——這樣的記載在史書中並不罕見,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似乎就這麼來的。
十個月後,沙壹一下子生出十個兒子,過了一段時間沙壹再次來到水邊,那段沉木忽然躍出水面變成一條巨龍,並且口吐人言:「你為我生下的兒子,現在都在哪裡?」
沙壹把十個兒子都領到龍的面前,看見這個便宜老爹,九個兒子都嚇跑了,只有最小的那個不但不怕,還背靠巨龍坐了下來,巨龍也很慈愛地伸出舌頭舔他。
按照沙壹所會的語言,背靠叫「九」,坐著叫「隆」,於是這個小兒子就得名「九隆」,因為只有這個小兒子被龍父舔過,所以在體能和智力方面都超過了九個哥哥,於是九個哥哥就推舉他為王,這就是哀牢首任土王。
與沙壹一次生十個兒子一樣奇怪的,還有山下的一對夫婦,他們一次生了十個女兒——那十個女兒跟沙壹的十個兒子配對兒結婚,家族繁衍生生不息,但都承認自己是龍王之後:「後漸相滋長。種人皆刻畫其身,象龍文,衣皆著尾。」
《華陽國志·南中志》的記載與《後漢書》的記載大致相同,不同的是「九隆」變成了「元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後世稱某祖為「元」,有「起源」之意。
《華陽國志》就不用翻譯了,沙壹與龍的奇遇記載跟《後漢書》完全一致,但此事還有後續:「由是始有人民,皆象之,衣後著尾,臂脛刻文。元隆死,世世相繼,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來,未嘗通中國也。南中昆明祖之,故諸葛亮為其國譜也。」
諸葛亮跟哀牢山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並不重要,因為咱們今天要聊的是哀牢山藏寶:在古代傳說中,龍有兩大愛好,其中第二個就是收集財寶,「與龍王賽寶」,也成了「不自量力」的代名詞,就跟魯班門前弄大斧,關公面前耍大刀一樣。
龍喜歡收集財寶,哀牢首任藩王之所以被當成龍王的兒子,極有可能就是因為他的藏寶極多。
我們用科學的眼光來分析,已經知道哀牢山的地質特性,確實可能盛產金銀寶石,那麼得天獨厚的地質條件,藩王擁有幾條礦脈,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更為有意思的是這位哀牢山首任藩王,在史書中的世系傳承是有明確記載的:「九隆死,世世相繼: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來,未嘗交通中國。」
《後漢書》是南北朝時南朝宋人劉曄編纂的,也就是說,公元四百多年的的時候,哀牢王就已經傳承了十代左右,熟悉王朝和家族興衰史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所謂世家,就是一代一代延綿不絕,才能積累起巨額財富和眾多族人,哀牢王國不與外界交通,只是默默地擴張地盤和人口,大王之下有小王,小王都要向大王進貢,這樣日久年深,哀牢土王的王公就變成了一個大藏寶庫。
考過導遊證的讀者可能會考到相關問題,《滇中「大昆明國際旅遊區」》中有這樣一段介紹:「隴西世族莊園是清朝乾隆御封岩旺土把總世襲土司李顯智末代傳人李潤之的宅地,位於哀牢山主峰地段嘎灑鎮耀南村大平掌,分主體建築、花園、馬廄三部分。莊園是隴西李世家族興起、衰亡的歷史見證,是新平雕刻、繪畫、書法等傳統文化藝術的大觀園。2003年,被批准為新平縣唯一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屬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類。」
古代的土司就是土王,關於這個李潤之,史料也有不同記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哀牢山李家是很有錢的。哀牢山下嘎灑鎮耀南村張家寨倖存的李家的保鏢謝林安回憶:七十多年前,他因為個頭高大身體強壯,當上了土司的貼身保鏢,親眼目睹了很多事情。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個夜晚,他看到了一個由二十多匹馬組成的馬幫來馱運,裡面裝的是什麼東西就不知道了。當時土司有一個女兒嫁到了南達。那一次,一個馬幫運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去南達,裡面估計就是財寶。
有人考據說:哀牢山的土司李潤之,生前依靠著販賣煙草、設卡收費等斂財方式聚斂了大筆財富,他於1950年去世之後,其金銀財寶的下落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就是保鏢謝林安的回憶;第二種說法是當年只運出了一小部分,絕大多數寶藏仍然埋在土司府的地下,現在開放遊覽的李潤之家的院中那些奇形怪狀的圖案其實就是一張藏寶圖,其中藏著寶藏地點的暗示;第三種說法是李潤之在死前就將寶藏藏進了地道,地道入口到現在也沒有被發現。
也有史料說李潤之不是土司而是土匪,這個人的資料我們搜索就能查到,這裡不再贅述。這個李潤之可不是簡單人物,他繳械投降的時候,交出輕重機槍三十餘挺、步槍一千餘支,但卻沒有交出他聚斂的巨額財富。
隨著李潤之1951年因與軍統特務王樹人密謀叛亂而被槍決,那筆難以估量的財寶的去向,也就成了永遠的謎團。
財富因時間積聚,又因戰火而埋藏,隨著1951年最後一任哀牢山土司被槍決,那所謂的「巨龍寶藏」的去向,也就成了一個難解之謎,筆者根據各方史料找到的這三條線索,不知道對讀者諸君有沒有價值:其一,有一部分經過茶馬古道運到了南達,南達可能就是現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滿鎮的一個村子;其二,就埋藏在嘎灑鎮的「土司府」,那地方似乎應該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一個街道,只要破解了那些神秘符號,就可能找到巨額寶藏;其三,嘎灑鎮附近的某個山洞,可能是李潤之,但不僅限於李潤之的哀牢山藩王或土司的藏寶庫。
當然,所謂哀牢山「巨龍寶藏」,大部分都是傳說而已,我們可以尋幽探秘,卻不必為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的「巨龍寶藏」冒險,因為那會失去很多快樂。
史料中哀牢山首任藩王是巨龍之子,最後一任土司留下大量寶藏的傳說,確實吸引了不少冒險家前往,但全都空手而歸,是他們「入寶山而空回」,還是「寶藏」原本就子虛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