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趙尚寬:北宋兩朝皇帝抓的「典型」

作者:邱學武

北宋仁宗嘉佑年間,平陽縣令趙尚寬三年屆滿考核全國第一,被提拔為「地市級」唐州「一把手」(知州)。中原地區,由於唐末五代的戰亂,人口流離失所,土地荒蕪。經過宋初幾朝的努力,有的地方恢復了生機,可唐州仍然沒有變化。由於地曠人稀,收上的稅少,州的財政入不敷出。當時有些官員主張降格唐州為縣,趙尚寬說:「地荒可以開墾,人稀可以招引,州不能廢。」

隨後趙尚寬走入鄉間實地調查,找到了漢朝召信臣曾開的舊渠道,遂發兵卒整修,把荒地按人口分給無田農戶;用官府的錢發放貨款購買耕牛、犁杖、種子,指導農戶自發開挖支渠數十條。三年後,荒地變成肥沃的土地,人口凈增長很快,流民歸者萬餘人,引水流溉的良田達數萬頃,唐州變成富庶之地。朝內「計經委」兼「財政部長」的三司使包拯及「組織部」考核官員分別上報表揚趙尚寬的「調查報告」,宋仁宗看後很滿意,覺得是「好典型」,下發「文件」詔令升級留任,發放獎金。不久,宋朝皇帝「換屆」,宋仁宗駕崩,英宗臨朝。當時地方官三年屆滿便換地方,幹部流動性大,地方政績並不明顯。宋英宗要改變這種局面,下旨對確實有政績的地方官要樹典型表彰,為此,對表現突出的趙尚寬再次升級留任,發獎金二十萬錢。趙尚寬在唐州任上五年,在他的影響下,後任者高斌繼續他的工作方針和工作作風,把唐州的發展速度加快,也留任了唐州。趙尚寬後來被提拔為農業農村部部長司農卿。

趙尚寬為政於唐,充分運用政府的組織協調能力,勤於政務和籌劃,使地方經濟成果顯著。百姓為他修祠堂立塑像,鐵麵包公為他「點贊」,王安石、蘇軾為他寫下「新田」「新渠」等讚美詩。這個仁宗、英宗兩朝皇帝都樹的「典型」還真經得起歷史考驗。

來源:各界雜誌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