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755年的年底,身兼三地節度使的安祿山叛唐,直接加速了唐朝滅亡的「安史之亂」就此爆發。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本,其實就一個,那就是大唐朝廷的錢不趁手了。
而大唐朝廷的錢不趁手,原因也有很多,不過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李隆基這個當時在位的皇帝。
繼位時,大唐已經享國近百年,各種積弊差不多已經到達了一個峰值,而李隆基本人又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治下國土面積最大的一任皇帝。
長時間積累的官場積弊,廣袤的國土面積,以及晚年沉迷享樂,都讓大唐的財政危機越演愈烈,而為了緩解這種情況,邊鎮的守將則被給予了很大的自主權。
於是像安祿山這樣的邊鎮大員就開始變得尾大不掉,然後隨著時間的延續,「膿包」自然而然就破了。
02
「安史之亂」整體持續的時間不算太長,但是它帶來的負面影響卻很大。
首先,大唐朝廷為了平息「安史之亂」,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讓本就危機重重的大唐財政,更是雪上加霜;
其次,「安史之亂」的發生,引起了很多的連鎖反應,為了消除這些負面反應,大唐動用了很多的軍事力量;
一方面是財政緊張,一方面又是頻繁需要動用軍事力量,皇帝又不能差餓兵,於是大唐後續的皇帝,就給了帶領兵士的節度使們更多的自主權。
唐朝後期的節度使,表面上很辛苦,他們一面要完成朝廷安排的人任務i,一面又要自己籌措資金髮工資,並親自管理所屬部隊內部的各級官員升遷調動。
但從另一個方面看,他們在表面的辛苦之下,其實慢慢擁有了列土封疆的資本。
03
到了唐朝末年,各個節度使其實已經發展成了割據一方的軍閥。
而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這就是一場災難,因為極度缺錢的朝廷,會變本加厲的向基層收錢,而割據一方的軍閥也不會放棄這個財源,如過運氣不好,趕上軍閥們被迫更換地盤,那麼上繳的錢財,可能還要再多一份。
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家境不錯的黃巢(家裡常年販私鹽,黃巢文武雙全,這都不是一般家庭的標準配置)才選擇了武裝起義。
不過黃巢並不是當時第一個撤起義旗的,在他之前最出名的是出身有點類似的王仙芝。
王仙芝起義之初,和朝廷打的是有來有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當時的老百姓實在是忍無可忍了,因此起義軍的群眾基礎算是不錯。
04
但是王仙芝的統領能力有限,他差點就被朝廷招降了,就在關鍵時刻,本來前來投奔他的黃巢卻掌握了義軍的發言權,王仙芝只好繼續和朝廷硬打,結果很快就兵敗被殺了,黃巢隨後徹底掌管了義軍。
黃巢和私鹽販子王仙芝相比,長處之一是讀過很多年的書,他參加科舉落地以後的那句「我花開後百花殺」,更是震鑠古今。
讀書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低的成本學到很多的知識。
王仙芝的起義可能只是一時的激憤,但是黃巢絕對不是,人家寫出那句充滿預見性的「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時,才剛剛科舉落第。
如果黃巢也是一個莽撞人,那麼他可能會比王仙芝更早起義,但是他沒有,這很可能就是他在書中看到了很多的東西,比如出頭的椽子先爛,比如古往今來的人性等等。
05
黃巢一開始的時候,雖然出面阻止過王仙芝被朝廷招安,但是等到他面臨危機的時候,他卻短暫的接受了朝廷招安作為過渡,然後審時度勢之後,又再次反唐。
一般情況下,有人想武裝對抗朝廷的時候,往往會選擇直搗黃龍,也就是直接去集中力量進攻皇帝所在的都城,差一點的也要去攻佔一個相對比較富庶的大都市,然後以此為根據地再慢慢發展。
但是黃巢卻不是這麼做的,他的打法和若干年後的開國神軍一樣,一直打的是游擊戰,據當時的史料記載,黃巢當年的來迴轉戰涉及的省份大約有12個,而他「游擊戰」的跋涉距離,竟然在15000里左右,完全可以稱的上是長征了。
那麼黃巢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06
原因其實很簡單,主要有兩個;
第一,當時的大唐朝廷雖然已經日落西山,但人家畢竟是一個國家,而你黃巢的真實實力才有多少,古代的王朝被顛覆的時候,幾乎都是內部出了問題,外部想要在對方內部不出問題的情況下強攻,幾乎很實現;
第二,當時大唐的地盤上軍閥紛立,軍閥們雖然都頂著大唐的名頭,但其實都是各自為戰,一起攜手剿滅黃巢,那是不符合他們的科學發展觀的,利用黃巢這支武裝,去擾亂和削弱別的軍閥,才是他們最願意做的事情(這個和若干年後是何其相似);
黃巢當時心裡很清楚,單單憑藉自己的隊伍,別說徹底顛覆唐朝,就是能穩定的生存都難,但是已經洞悉人性的他也知道,自己並不是軍閥的眼中釘,所以他只要能動起來,就會贏的一絲生機,所以他才開始了長征和游擊戰。
如果黃巢能一直堅持自己的思路,那麼他可能會真的創造歷史,但是隨著他在夾縫中的快速發展,他的實力已經足以讓他破長安,建大齊。
但是他崛起的太快,「冒頭」的太早,一下成了天下的「公敵」,結果最後還是沒能達成最終目標。
黃巢兵敗以後,有關他的去向,時至今日都是個迷,尤其是他傳說中的一首詩,更是讓人有了無限遐想: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