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大明帝國與後金的兩次決定性戰役皆是慘敗告終。松錦之戰明軍損失15萬人,這可是熊廷弼從全國調集來的精銳,丟了遼東主城,明朝與後金在遼東徹底攻守異勢。之後廣寧之戰明軍損失6萬人,以及最致命的大凌河之戰和長山之戰,把孫承宗,袁崇煥,趙率教,祖大壽花了數年時間,苦心訓練出來的四五萬能和當時後金八旗打野戰的精銳關寧軍全給送了。
在城牆上火炮的支援下,面對前期野戰無敵的後金軍,關寧軍也算有一戰之力了。而到後期,隨著後金軍和清軍虐菜局打久了以及開始沉迷享受導致的戰鬥力下降,祖大壽依靠著大部分由蒙古人組成的後期關寧軍,竟然能在清軍牽制祖大壽入關勤王中前所之戰中,一陣衝鋒嚇得清軍精銳的巴牙喇騎兵不聽豫王多鐸的命令逃跑。以及到了最後,吳三桂麾下的山永關寧軍,已經是真的能做到和清軍在野戰中不相上下了,他也因此打出了統戰價值。
遼瀋、廣寧之戰後,外地來的客軍損失慘重,幾乎也跟著全軍覆沒了。之後就是孫承宗,袁崇煥開始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訓練關寧軍守衛關寧錦防線了。直到崇禎十二年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為了加強人數優勢和戰鬥力,才一邊讓吳三桂和劉肇基訓練新關寧軍,又開始從薊鎮宣大開始調集客軍。
關寧軍對朝廷的作用可不僅僅是抵抗後金,他們還負責鎮壓了吳橋兵變,在關寧軍參戰前孔有德把朝廷官兵打的稀里嘩啦,關寧軍來了直接把二順王打到朝鮮了,之後關寧軍的將領還成為了鎮壓農民軍的重要力量,曹文詔叔侄和祖大弼是李自成的老對手,左良玉是張圖圖前半生的剋星,祖寬是盧象升的軍事支撐,這些將領都是從關寧軍中抽調出來的,朝廷能抽調出來說明朝廷依舊能控制關寧軍,何來軍閥之說。
薩爾滸之戰,這仗只能說打醒了明朝,開啟了明朝一系列敗仗的開始,明軍在這場敗仗後又輸了十幾場大會戰,明朝已經是發展成熟的封建王朝了,不像商因一場牧野之戰,前秦因一場淝水之戰就如同雪崩一般被打垮。實際上明朝是被金一點一點放血放乾的,就是努爾哈赤分伐大木理論,皇太極繼承了這套戰略並貫徹落實,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薩爾滸的戰敗早在高淮亂遼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根基,在努爾哈赤還沒亂殺人發瘋之前,人在遼東的口碑民心可不比所謂的朝廷差多少,甚至早在薩爾滸之前,就有不少遼東漢人為了躲避苛政主動投靠過去,明庭在遼東早就失了人心,反倒是後續在熊廷弼等人的努力以及努爾哈赤失心瘋的統治對比下,才慢慢有所回升。熊廷弼太可惜了,經略遼東多年還被誣陷。
皇太極在寧錦之戰失敗後徹底醒悟,不再強攻錦州和寧遠兩座堅城,而是從蒙古部落繞道直接攻破薊鎮長城兵臨北京城下,皇太極仗著野戰無敵充分發揮戰略優勢,想打哪就打哪,哪好打就打哪,能打的明軍疲於奔命,不能打的明軍畏金如虎,最後也只能眼睜睜的目送金軍帶著劫掠的人畜滿載而歸。後面又進行了幾次入關劫掠都是這種戰略目的,不僅搶走大批人畜物資,還在華北地區製造了大量難民,這些難民都成了李自成的潛在兵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