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中國最偉大的建築是啥,長城絕對算其中之一。
既然有「功」,為何引起爭議?
可以說中原王朝能夠在大一統的情況下,屢次抵擋住游牧民族的入侵,長城盡了很大的功勞。
尤其是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中趙國、秦國等接近邊境的國家,既然面臨其他國家的進攻,同時也要面臨匈奴的騷擾。
如果不是建立連綿不斷的長城,估計秦國在一統天下的時候難度會大許多。
然而這個為中國安穩貢獻巨大的建築,在西方人眼中,卻成了一個讓他們被禍害的存在,到底它的依據是啥呢?
所謂的長城其實不止是一座城牆,而是一個綜合性的防禦建築。
長城是怎麼來的,真的是秦始皇修建的嗎?
它設計的建築類型除了城牆,還有障、標、亭等,可以說古代防禦工事有可能出現的建築,都能在長城裡發現它的影子。
可以說長城就是中國工事技術的一個結晶都不為過。
許多人都知道長城是在秦始皇時代出現的,所以以為長城是秦始皇從零基礎上修建的,其實這說法並不正確。
因為秦始皇修建長城是為了防禦匈奴,但匈奴的威脅早在戰國時代就出現了,比如趙國就經常要面臨抵禦匈奴的入侵。
因此趙國、燕國等國家都修建了大量的城牆去抵禦匈奴。
而長城不過是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在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的政策下,把所有的六國遺留城牆連接在一起,這才有了今天看到的城牆。
也就是說長城其實是戰國時代的產物,但即便如此,連接各國的城牆對於生產力薄弱的秦國來說,還是造成巨大的人力成本和財政壓力。
再加上秦二世的荒淫無道,最終讓秦朝的國祚(zuo)轉瞬即逝,國祚:王朝理論上應該維持的時間。
然而秦朝雖然沒了,但長城還在,它在之後的兩漢、三國、隋唐等朝代依舊發揮著巨大的防禦功效。
明朝時代的長城
不過長城雖然起到了防禦邊塞的作用,但經歷幾千年的時間摧殘,在明朝時代就已成為殘肢斷臂的狀態。
因為明朝時代的歷代君主,都會花費巨大資本去修葺長城,最終形成現在的樣子,如今人們所看到的長城並非秦朝時候的長城,而是被明清君主改造後的長城。
然而長城的作用在現代卻一直受到質疑,因為古代歷代王朝雖然也有長城守護,但面對游牧民族的入侵,依舊十分頭疼。
「面子工程」
比如漢朝有白登山之圍、西晉有五胡亂華,唐朝也有渭水之盟,而這些危機都是由游牧民族造成。
甚至滿族和蒙古族還跨過長城建立自己的政權,這也導致後世許多人覺得長城就是面子工程,沒啥大用。
其實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證明提出這些論點的人沒有客觀分析,那些遭受游牧民族威脅的事件。
要不就是中原王朝在進攻力不行的情況下強行出戰,導致自己在長城外被圍,比如劉邦的白登山之圍,另外就是事情是發生在幾百年之後,與秦朝建立長城的年代相隔甚遠。
比如東漢末年、隋唐等,這些游牧民族雖然還是以騎兵為主,但經歷幾百年與漢族的交戰,早就具備一定的攻城能力和技巧,非戰國和秦朝時代的匈奴可比。
西方專家如何看待長城?
長城作為世界知名建築,討論它的人自然不可能只有中國人,西方人也照樣對長城有極大的興趣。
不同於現代中國人對長城的片面否認,專家,尤其是歐洲人對長城的正面評價倒是不少,只不過這種評價確實以另一種形式表達的。
專家認為,長城很有用,正因為它的存在,才坑慘了歐洲。就連美國專家也認為,長城「害了」歐洲。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歐洲
這裡要說一些東西方的一個共同敵人——游牧民族,我們看歷史書,都能從隻言片語中看到游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危害。
他們最大的威脅不在於他們的進攻能力,而是他們的移動性,因為游牧民族是以騎兵為主,作戰起來幾乎能夠做到全民皆兵。
加上戰馬的剛需性,即便是強如漢唐明,也只能做到驅逐,無法做到根治。
而東方面對游牧民族頭疼,古代歐洲面對游牧民族也照樣沒轍,從遠古到中古這漫長時間裡,歐洲沒少被游牧民族折騰。
比如泰基人、柔然人等,都是歐洲早期經常接觸的游牧民族,不過要說歷史上對歐洲影響最大的游牧民族,要數三個。
匈奴、突厥和蒙古,其中第三者直接導致歐洲爆發了聞名世界的黑死病,也間接促進了後來文藝復興的出現。
雖然歐洲在面對游牧騎兵也想過許多方法,但面對這三者時,依舊有不少歐洲古國遭受了滅頂之災。
而他們會跑來歐洲搗亂的原因,則是因為他們在中原撈不到好處了。
比如說匈奴,西漢初期的匈奴危害確實很大,因此從漢高祖到漢景帝時代,漢朝都只能用和親送錢的方式與匈奴修好。
休養生息數十年之後,才在漢武帝的帶領下,用鐵血手段擊潰匈奴後,匈奴直到東漢末年也未能形成致命威脅。
游牧民族的入侵
而匈奴在漢武帝、漢宣帝被擊潰之後,一部分投降了漢朝,進而融入到漢族之中,另一部分則一路向西,打到了歐洲地界。
比如著名的匈人帝國,傳言就是匈奴人建立的,這個帝國對歐洲的威懾不亞於後來被譽為上帝之鞭的蒙古帝國,羅馬的三世危機就是由它引發的。
至於突厥也是如此,之所以後世常把唐朝和漢朝放在一起對比,是因為兩朝都曾把歐洲聞風喪膽的游牧民族打進自己家,突厥和匈奴也有點相似。
在被唐太宗、唐高宗兩代帝王的持續打擊下,也被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歸順大唐,另一部分則往西遷徙,並在靠近歐洲地帶的西亞地區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其中要數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最強,曾滅掉歐洲的東羅馬帝國,一度造成歐洲世界的大混亂。
這些民族雖然分類不同,但都是擅長騎兵作戰的存在,漢唐兩朝能夠在弱勢的情況下,不像東羅馬那樣遭到外族的毀滅。
除了漢族內較為穩定的統治力以外,還有的就是長城作為最後屏障的維護,致使游牧民族雖然能夠南下侵略。
但無法徹底將中原政權滅亡,甚至還能給中原政權留下反擊的機會。
比如唐末國家破敗的時候,仍然一己之力毀滅吐蕃、南詔和回紇,就得以長城為主體的城牆防禦體系,讓中原王朝不至於一波推平。
在熱武器還沒有大規模被應用的時期,長城可以說為中原王朝的存續作出巨大貢獻,要是沒有長城的話,說不定中原王朝就得淪落成古印度一樣,成為隨時被外族入侵成功的存在。
西方人的觀點
而這些外族入侵者,除了蒙古以外,大部分都是在進攻中原王朝吃癟後,轉而向西攻城掠地,進而一步步打到歐洲境內,成為古代歐洲人的苦難。
然而西方人認為中原王朝就是依靠長城活命的,其實有點不切實際,長城固然重要,但一個政權能否長久存續還是得依靠人。
中原王朝能夠在幾千年和異族打的有來有回,得益於三者,那就是資源、技術和行政。
游牧民族之所以會經常去歐洲和中原王朝去掠奪入侵,是因為他們所在的北方地區,生產資源不如這兩者豐富。
資源
而以畜牧業為主體的生產方式,也不像農耕文明的中原王朝那樣做到自給自足。
因此游牧民族經常會入侵,並且在戰爭上會比中原王朝和歐洲更會拚命,這其實是一個人求生意志被激發後的結果。
然而資源是游牧民族進攻的動力,同時也是中原王朝能夠反擊的根本,憑藉優越的耕種之地和中原王朝後勤方面更優勢。
雖然進攻上未必比不過游牧民族,但在防守上只有城牆體系完善,王朝在供需上不出岔子的話,游牧民族很難深入中原王朝腹地摧毀整個王朝。
技術
這也是後世許多王朝依靠城牆防禦,延續數百年的原因。
其次就是煉鐵、鍛造和兵器製造方面的技術領先,看電視劇的人都會發現,游牧民族的在裝備方面看起來就像一個野人。
與中原王朝的一身鐵甲裝備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這種外形有些誇張,但現實中中原王朝在煉鐵、武器打造技術確實更先進。
從考古專家挖掘出來的越王八劍,能夠時隔千年仍能鋒利無比可以看出古代煉鐵鍛造方面的先進性。
行政
最後就是行政,在秦始皇在統一之後,國家對地方的統御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郡縣制在經歷上千年發展之後,到了清朝,哪怕是後期的時代,一個國家能夠調動的全部兵力也達到百萬,之前的朝代雖然差了一些。
但只要是大一統王朝,一個國家要拿出數十萬大軍也是能做到的,這樣的兵力在正面作戰中,只要游牧民族不選擇用騎兵優勢打游擊戰,基本不可能打得過中原王朝軍隊。
然而對於這些條件,歐洲人未必了解,他們只是看到了長城給中原王朝帶來的巨大。
卻看不到中原王朝在進攻和反擊上的優勢。而這些優勢恰恰是歐洲大陸不具備的。
為何游牧民族遭到打擊後,都會往歐洲發展
游牧民族的強悍,尤其是在單兵作戰方面,一個底層中原士兵還真不一定能夠打得過游牧民族,尤其是作戰意志方面。
而中原王朝上面所具備的優勢,歐洲在甚至到了現在仍不具備。
在熱兵器沒有廣泛應用的情況下,一群使用著冷兵器,且一盤散發的歐洲軍隊,又如何是隨時能夠成群結隊進攻的游牧民族的對手。
其次就是進攻方式的差距,在中世紀蒙古進攻歐洲的時候,歐洲人的打法還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硬碰硬形式。
選擇在大平原上與敵人正面廝殺,雖然佔據著主場優勢,但歐洲的騎兵向來都是以重騎兵為主,機動性無法與蒙古的輕騎兵相比。
加之對蒙古騎兵那種邊打邊退,輕重騎結合的狼群戰術,往往會在進攻中隨時掉入對方圍殲圈中。
如賽約河之戰、卡瑪爾河大戰等戰役,歐洲軍隊都會遭受主力軍的大規模被殲滅就是這個原因。
其次就是歐洲的分裂性太強,不同於中原王朝幾千年都是大一統狀態,歐洲人口本來就不多。
加之半個省的地方都可以鬧獨立,再加上生產力的落後,這種狀態下一旦遭受外敵入侵,歐洲各國雖然可以組成聯軍出戰。
但鬥志力到底能撐多久,能不能配合起來都是一個問題,並且即使是歐洲在古羅馬時期,地方行政和軍事上的獨立性還是很強的。
就算接近大一統狀態的古羅馬,在面對匈人也難以調動全國之力去防守,被入侵只是遲早的事情。
行政上無法像中原王朝那樣,由中央一直延伸到地方,這也是為啥長城能夠出現在中原王朝的原因。
長城的出現除了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建造工藝水平,同時也體現了中原王朝在人力調動方面的管理水平。
要調動幾十萬同時做一件事,是需要很強的行政制度和管理能力才行。
比如這些的後勤怎麼保障,如何將這些人從地方上徵召過來,以及安排他們如何先做哪些事情,都體現了一個政府對地方管理的能力高低。
像秦始皇那樣,一下子調動幾十萬民夫去搞大基建的行為,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並不少見,比如隋煬帝的大運河、戰國的都江堰等,都體現了中原王朝在人力調動方面的快速和魄力。
這種優勢既可以用於經濟發展,也可以用于軍事打擊,比如霍去病北伐匈奴時,漢武帝就動用十幾萬的民夫作為後勤給予對方最大的支持。
因此歐洲人在古代經常會遭到來自游牧民族的滅國之災。
與其說歐洲沒有長城,而中國人有,不如說歐洲自古浪漫自由,不受約束的文化特點。在古代只適合文化發展,卻不適合軍事的發展。
這也是兩者文化上的最大區別。
-完-
編輯|千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