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世紀中葉以前,我國經濟都處於全球的前沿,甚至可以說乾隆及以前,中國是放眼全球都無法超越的存在。
然而,1840年,美國僅憑几艘船就敲開了中國的國門,並且使得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步,使得中華民族在近代經受了一百多年的掙扎。

每每提及這段歷史,都會涉及到了一個詞:資本主義。
無論是西方侵略的目的,還是希望之所以能夠侵略中國,都繞不開這四個字。但是,中國古代經濟那麼發達,曾遠遠超越各國,為何就沒有發展處歐洲那樣的資本主義,反而使得自己在近代社會屢被資本主義國家侵略呢?

中國與西方的差距
首先,就要從地理位置區分兩種不同文明的誕生。
華夏文明誕生於黃河流域,中國古代在經濟重心南移還沒有完成之前,基本都以中原地區作為根據地。
而中原地區憑藉著眾多河流和廣袤的土地,使得發源於這裡的人民能夠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最初發源於該處的人是非常少的,與之相比自然土地廣袤。

畢竟南宋時期人口上億,也不過是曇花一現,直到清朝人口才暴增。而南宋時期就已經完成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越發擴大的領土完全能夠讓人實現自給自足的生活。
同時,華夏文明誕生的位置也讓人們更傾向於固守於一方土地。畢竟西方是廣袤的沙漠,而東方則是無垠的汪洋大海,中國想要串門都異常艱辛,更何況向歐洲人民一般到處奔波。

而歐洲文明則不同,他們所誕生的大陸,本身就比較小,歐洲如今的大小也不過一千萬平方公里出頭,除卻不適宜人們居住的地方,其範圍則大大縮小。
同時,歐洲西邊是大西洋,北邊為北冰洋,南面又是地中海,可以說是一個三面環海的地界。範圍小而又三面臨海,又如何不讓人想要離開自己的土地闖蕩一番呢?

其次,雙方的不同經濟基礎孕育出不同的生存環境。
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逐漸被破壞,經商鞅變法之後,土地私有制逐漸得以發展。在這土地制度之上,逐漸誕生了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社會,此后土地私有制使得小農經濟在中國這片土壤上佔據了兩千多年的歷史。
從土地方面而言,這種土地私有制並不是只要農民擁有了,就能夠隨意進行處置,他們的頭上,還有封建王朝予以管控,因此算不得純粹的私有制。這種經受統治者所管控的私有制,使得再次基礎上誕生的小農經濟必須要為封建統治者服務,而這也自然無法像西方社會那般輕易誕生資本主義。

再者,政治制度對經濟的管控也非同一般。
歐洲雖然也有封建王朝存在,但君主對所轄領地的管控力與中國相比實在是微乎其乎。自中央集權建立以來,無論是大地主還是擁有少部分土地的農民,都是封建王朝賴以生存的基礎,因而中央集權越是加強,小農經濟的特徵便越是明顯。正如明清時期,在高度集權的中央政治制度之下,相伴而生的就是強力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
而這一政策,在我國土地私有制誕生之初,也隨之而生。由此可知,只要封建社會存在,便不可能允許資本主義發展出來。

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
但是,作為十八世紀以前的世界一霸,要說中國完全沒有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又未免太果斷。兩宋時期,是我國經濟最為繁榮的時期。南宋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大額紙幣的出現,意味著兩宋時期的商品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否則也不會有大宗交易的出現。

然而,真正認為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時期卻是明朝中後期。當時,隨著棉花的引進,江南地區許多民眾都選擇種植棉花來進行紡織,甚至有些商人索性直接收購成品進行販賣,最後紡織業甚至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僱傭關係。
由此,這種關係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微弱的萌芽並沒有進一步發展,也不可能真正地進一步發展。

資本主義無法發展的緣由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僱傭關係的出現並不代表資本主義的出現,資本主義的本質從來都是剝削。而明朝中後期出現的那種簡單的僱傭關係,只不過是商人用另一種形式購買成品,然後拿出去進行售賣,這其中並不存在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
其次,資本主義要想發展,就必須擴大再生產。但是中國國內,並沒有這種概念。因為商人發財之後,基本上都是用來自己享受又或者步入仕途,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資本主義生長的環境等同於沒有。

再者,中國也沒有適合資本主義生長的土壤。商人雖然獲得了錢財,但是他們並不是剝削人的一方,他們也沒有相適應的條例使得自己的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反而在中國,士農工商任一階層,都是在遭受封建統治者的剝削,都是被剝削的民眾。
同時,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也要求農民被禁錮在土地之上以維繫他們統治的穩定,因而,重農抑商到了清代就管控得格外嚴格。

尾聲
中國古代經濟雖然發達,但始終都處於封建社會的統治之下,被視作最底層的商人根本沒有權益制定能夠保護自己財產的條例。
同時,中國早已在這片土地之上形成了完整的文明體系,政治、思想、文化都是以小農經濟作為賴以產生的源頭。因此,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難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