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張學良接替張作霖成為奉系軍閥之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改旗易幟,促成了中國表面上的統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實行不抵抗政策,使東三省完全落入日本人手中;1936年,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
這是張學良在歷史上寥寥幾言便能概括完畢的大事件。

此後,張學良便被蔣介石軟禁,輾轉於我國的各個地方,直至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作為一個影響近代歷史的人物,張學良被釋放後得到了很多記者的採訪。其中一個問題便是張學良的一生,最佩服的人是誰。
已是高齡的張學良,略微思考,便列出了三個人的名字,他們分別是:周恩來、毛澤東、張作霖。

君子之交,一心為公
在張學良舉例出來的人中,位居第一的便是周恩來總理。
東三省淪陷之後,張學良開始到中原地區任職。1935年10月,張學良被蔣介石任命為西北剿總副司令,其任務便是殲滅紅軍。
然而,在他調來之前,中國的形勢越發嚴峻,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之心昭然若揭。8月之時,中共就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號召全國民眾應該聯合起來一致抗日。

當張學良來到西北之後,首先面對的便是「剿匪」的重重失利。紅軍雖然裝備落後,但他們頑強抵抗的精神與自己在東北地區的作為相反。
1936年初,毛澤東三人組聯名發了紅軍為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這讓紅軍與東北軍之間,有了調和的空間。
東三省之時,張學良期待國際調停、誤判日本對中國的野心,一直實行不抵抗政策,使得東北完全落入日本手中,這讓他背上了喪權辱國的罵名,如果能夠以國內和平的態勢反擊日本侵略者,也算是他一雪前恥的機會。

4月,張學良乘坐飛機前往延安與周恩來見面,這是兩人的第一次見面,卻讓張學良有了一見如故的感覺,兩人也就此結下深厚的情誼。9月,東北軍與中共簽訂《抗日救國協定》。
此後,由於張學良等人的消極抗日以及兩廣地區的解決,蔣介石親自到西安督戰。
面對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蔣介石,張學良屢次勸諫蔣介石抗日無果後,於12月12發動「西安事變」。

可以說,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兵諫對當時的國人而言算是一種「上頭」的行為,就連當時的閻錫山都忍不住致電他們:
「……弟有四個問題,質諸兄等:第一,兄等將何以善其後?第二,兄等此舉,增加抗戰力量乎,減少抗戰力量乎?第三,移內戰為對外戰爭乎,抑移對外戰爭為內戰乎?第四,兄等能保不演成國內之極端殘殺乎?」
國民黨內部本就派系林立,蔣介石作為國民政府唯一的領導者,一旦出事整個中國的演變都無法預料,因此當時兵諫之後全國的態度也大不相同。

幾經權衡,周恩來以共產黨代表隨同張學良等人與國民黨談判。在談判之中,周恩來與蔣介石據理力爭,並且表示如果能夠一致抗日願意幫助蔣介石實現中國統一,中共的紅軍也可以在抗日戰爭中聽從南京政府的指揮。
蔣介石本處於不利地位,周恩來卻同他以平等的身份相談,所談內容皆為抗日救國的條目,此等胸襟更是讓張學良對周恩來與黨肅然起敬,稱其為「有公無私,一心為國」。
當張學良被蔣介石囚禁之後,在國共合作之中,周恩來還要求蔣介石釋放張學良,張學良也曾寫信表達對周恩來的想念。在張學良的心中,雖然與周恩來相處時間較短,但其人格魅力早已征服了他。

帶軍能人毛澤東
如果說張學良與周恩來是相處之中對其人格的欽佩,那麼他對毛主席的欽佩,便是源於毛主席個人的領導能力。
紅軍長征,直到現在依然是為人讚歎的壯舉。反圍剿失敗之後不僅要面對種種困難的環境,更是要預防敵人的追捕。而且紅軍長征路線還分成了三路,最終能夠在這種困苦之下不移其志成功會師本就是一件令人驚奇的事情。
張學良曾表示,如果讓他帶領長征,估計走著走著人都散了,哪還能成功會師。

而毛主席不同,遵義會議之後,在毛主席的帶領之下,紅軍以異常頑強的毅力成功保存了實力,並且在延安蓬勃發展。
張學良也是為將之人,更能懂得帶兵是多麼難的事情,而毛主席能夠做到讓其他人無怨無悔地追隨他,就是他為將者能力的表現,放眼中國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人有如此能為。
因此,在張學良的眼中,毛主席也是他脫口而出的敬佩之人。

東北王張作霖
都說虎父無犬子,張學良卻不認為。在他心中,他與自己的父親差太遠了。
張作霖草莽出身,一步步走向東北王的寶座,成功建立奉系軍閥,其鐵腕手段讓他也佩服。他更佩服的,是張作霖周旋於各方勢力之間還能遊刃有餘。
北洋軍閥時期,東北地區作為一塊寶地,蘇聯與日本都對其虎視眈眈。而張作霖,在這二者之間周旋,享受著日本提供的資助卻又能夠堅守民族主義的氣節,對日本壓迫東北地區人民表示不滿,並且不同意日本在中國攫取更多的利益。
在張學良眼中,張作霖一生敢作敢為,能打敢輸,本人就像是一隻雄踞東北的老虎。更令他覺得欽佩的,便是張作霖對中國有著民族情結,因為才會引起日本人的不滿,最終決定犧牲掉他。
張作霖的氣魄和手段,在張學良看來,是他永遠也學不會的。張學良對張作霖的敬佩,除了是兒子對父親的仰慕之外,還有身為東北之主對前任東北王的敬佩。

尾聲
張學良的一生,毀譽參半。就連「西安事變」這一轉折點,都是褒貶不一的評價,足以證明作為中國的一方勢力或者是一個將領,他並不是成功的。
但是從他列出的這三個人之中,我們也能看出他所敬佩嚮往的,是有胸襟、有能力、有氣魄的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