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子通常臨水而居,作為家禽養殖品種之一,其糞便帶來的環境污染一直飽受詬病。而位於洋口鎮的如東興洋家禽養殖有限公司一改傳統模式,將鴨子「趕上架」,從餵食、撿蛋到糞便處理,養殖流程自動化程度接近100%。通過科技賦能,實現了從「一枚蛋」到「一條鏈」的華麗轉身。

「一隻2斤3兩的鴨子,就能產1斤鴨蛋,而且成品合格率達99%。」記者透過鴨舍監控看到,一枚枚剛剛產下的鴨蛋均勻排布在中央集蛋線上,被輸送到蛋庫終端,再由工人們將鴨蛋裝框壘好,銷往高郵。興洋家禽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彬介紹,中央集蛋線投入使用以後,不僅節省了人工成本,還降低了運輸過程中鴨蛋破損幾率,「我們計劃再加裝分級處理系統,便於將鴨蛋按大小分類。」

對於王彬來說,養鴨是頭一遭。他深知,要想保證鴨蛋的質量,必須從養好鴨子開始。鴨子是水禽,生性膽小又愛嬉水,傳統養殖模式抗生素使用較多,產蛋量低。他思來想去,萌生了讓鴨子「住進樓房」的想法,通過恆溫恆濕的環境,減少蛋鴨的發病率。
萬事開頭難,首批數萬隻試驗蛋鴨因不適應籠養環境,集中死亡。王彬沒有放棄,團隊通過搭建過渡棚訓練蛋鴨、精準調控營養供給、一籠養兩隻等方式,成功將水鴨變「旱鴨」。「從環境、溫度、濕度、環控、飼料等方面入手,摸索出了一套適合的養殖模式。」王彬說。

目前,養殖場內共有3棟鴨舍,每棟存欄量4.3萬隻,已有兩批鴨開始產蛋,第三批預計在一個月後進場產蛋。王彬介紹,13萬隻的蛋鴨養殖規模,背後其實也就5名工人,3人負責養殖,2人負責後勤,形成了「一人管一棟,一棟養四萬」的高效模式。王彬說,自打有了養鴨的念頭,全自動化養殖就是他的目標,鴨舍配備了自動飲水器、移動食槽等設備。在監控室的智慧大屏上,跳動的實時數據可以精確到每隻鴨的採食量、產蛋率,甚至體溫變化,自動化程度近100%。
「如果按照小規模、大群體的養殖方式,一人只能養5000隻,我們現在一人管理4.4萬隻,還很輕鬆」。在自動化科技養殖的加持下,鴨場的人力成本銳減90%,死亡率下降80%,產蛋率提升30%,最高峰達到96%至97%。

鴨是養起來了,配套產業鏈也得不斷完善。王彬還投資建設了顆粒飼料生產線,將本地玉米、小麥等農作物轉化為高營養飼料。不僅為鴨群提供了優質口糧,還帶動周邊萬畝農田實現了訂單種植,農戶畝均增收300元。同時,智能糧倉的建設讓原料儲備周期延長至90天,有效抵禦了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保障了飼料供應的穩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鴨糞處理也是興洋全產業鏈的重要一環。通過乾濕分離系統,鴨糞搖身一變成為有機肥,年銷售額超200萬元,昔日的污染源如今成了「綠色銀行」。這種「養殖—加工—生態」的循環模式,既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又減少了 90% 以上的水體污染,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來源:如東發布
編輯、製作:姜歆雯
審稿:周雨霽
審核:高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