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岳這次真是進退兩難了。
直播帶貨,恐會被集體舉報。
畢竟,現在連發個視頻,評論區都會被沖,全部跑去討伐小三為原配鳴不平。

在討伐聲中,有網友發現,謝岳已開啟控評刪除負面評論。

但,真的控不過來。
哪怕是幾天前的視頻,隔幾分鐘就會有為原配的發聲。


這裡所謂的「小三」與「原配」,並非是有官方認證的,而是網友在根據網路上的爆料信息,以及謝家的種種異常表現得出的,即謝岳拋棄糟糠之妻許建華(網傳謝浩男生母),扶正鄭琴(網傳插足小三)。

根據網友爆料。
曾扶謝岳上青雲的許建華,生下四個孩子後慘遭拋棄,成為一名快遞員生活普通,與謝岳的光鮮亮麗形成鮮明對比。
而半路插足的鄭琴,搶走千萬富翁謝岳,佔有許建華的家產,霸住孩子們的愛,搖身一變成有錢有閑的貴婦一枚。
那麼謝岳就成了「大渣蟹」:賢妻扶他凌雲志,他還賢妻一新人。

關於網傳信息,以及網友的逼問,扛不住壓力的謝岳在直播時回應了:只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所謂的私生子是外甥女的兒子。

很聰明,沒有正面回答。
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越是含糊不清越是把自己往火坑裡推。
這不,評論區翻車了,直播帶貨也很難搞起來了。
如果不直播帶貨,那麼,他的一切計劃也都泡湯了。
從認親到後續的走勢,謝岳的種種行為都像是一種夾帶私貨的炒作。
譬如,3月14號發布視頻宣布找到兒子,怒喊:我終於上岸了。

這個視頻,確實很感人。
但有意思的是,有網友扒出,早在2月份謝浩男就給他的視頻留言了。

也就是說,那個時候他們就已經有了聯繫,只是沒有對外公開,反而在一個月後對外裝作剛找到的樣子。

那麼,既然剛接到帽子叔叔的電話,剛知道找到孩子了,為什麼這麼巧身上別著麥克風,手裡還拿著手機進行拍攝?
與其說是湊巧,不如說是事先安排的。

還有,從認親開始,謝岳只要發布一個視頻,就會特意艾特他的大女兒與兒子謝浩男的賬號。

不光是他,連謝浩男與妹妹也都是如此,發一個視頻就艾特老爸。

很快,三個人的賬號粉絲飛漲。


謝浩男明確表示自己不會直播帶貨,不願過多曝光自己的生活,只想專心投入學業。
但認親後,仍然需要不斷發視頻與艾特爸爸與妹妹。
好像,每個人都在有意為對方引流。

離譜的是,有網友曬出聊天記錄並爆料這一切都是謝岳事先策劃好的,還特意找了策劃師,目的就是為了炒作博流量。

雖說無法確認該爆料是否屬實,但謝岳接下來的操作,真的是一步步驗證了網友說的話。
首先,曝光自家品牌。
認親熱度最高時,謝浩男在一件polo衫上呼喚豆豆元元(被拐兒童)回家。

這件polo衫可不簡單,印有品牌logo,而該品牌就是謝岳的。

名字簽在哪裡不好,偏要簽在一個印有logo的polo衫上?
此外,他們一家人還統一穿著自家的服裝拍視頻。
說不是故意曝光的,都很難相信。

其次,趁熱度直播。
認親後,一家人都沒有好好的聚一聚,反而是全程視頻記錄。
吃飯拍,遊玩拍,睡覺也拍。

累了一天,晚上也不休息而是選擇直播,美其名曰為了幫助尋親團隊。
可談論的內容,又都是家長里短。

最後,直播帶貨。
謝浩男說自己不會直播,謝岳又「鑽空子」了,把謝浩男送去學校後就立刻宣布自己要直播帶貨。
理由是,實體生意不好乾,還有就是找他帶貨的人有很多。
總之,要流量變現了。

回頭看,從宣布找到孩子到認親後,謝岳身邊都有專門的人拍攝記錄,並剪輯好發布到賬號上。
甚至在3月15號也就是父子倆團圓後的一天,關注度最高的時候,就發布了10條視頻。
數了下,從3月14號團圓第一天開始到3月31號,半個月的時間就發布了60條視頻。
可見,謝岳是真的有心在運營賬號。

其實,作為商人,在解清帥、孫海洋等人直播帶貨成功賺到錢後,定是不願意錯過此次關注的。
畢竟,誰不想賺錢,無可厚非。
只是,謝岳翻車就翻在了太過絲滑,絲滑到在鏡頭前的一舉一動都像是刻意作秀,很難看到尋到孩子後的真實情感。

記得孫卓被找到時,孫海洋夫婦在等待過程中緊張、期待、害怕等不同情緒,牽動著每個觀眾的心。
孫卓出現後,孫海洋像個孩子一樣不顧一切放聲大哭,抱著孫卓久久不願撒手,還激動地原地蹦跳,看哭眾人。
哪怕多年後的今天,再看那段認親視頻,仍被感動到落淚。

真誠才是必殺技,孫海洋能被喜歡,這場認親能如此轟動,離不開真誠。
反觀謝岳,哪怕有純粹的父子情,也被這濃濃的商業味給沖淡了。
正如孫海洋所說,謝岳是聰明的,眼光很准。

只是,相比聰明,觀眾更愛看的是真誠。
不光是對觀眾真誠,還有對家人真誠。
若真如網上爆料的那樣拋棄糟糠之妻,若仍為了所謂的流量一再拉著謝浩男拍視頻營銷,進而耽誤他的學習與來之不易的成就,致使部分人給學校打電話投訴,觀眾也不會為這樣的男人買單。

欺騙感情、販賣親情的直播帶貨本就令人反感,再不把原配的事情解釋清楚,這場依靠觀眾的直播帶貨,恐怕行不通。

不光會影響自己的口碑,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名聲。

畢竟,在網友為前半生兒子被偷,後半生丈夫被偷的許建華喊苦喊冤時,也會將怒火發到閉口不提親媽的孩子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