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事行動,為什麼會有「慈不掌兵」之說呢?古往今來無數血淋淋的史事都說明了這個道理,仁慈的人是不能當軍事統帥的,以我們熟悉的開國大將徐海東為例,他在紅軍時期的經歷就是一個正面的典型。

眾所周知,徐海東是排在第二位的開國大將,他帶兵向來管理嚴格,甚至可以說是嚴苛,不過戰士都願意跟隨他,因為真正好的將領不是婦人之仁,而是能打勝仗並且還能讓將士們少受傷或是不受傷。
1934年11月,根據上級指示,徐海東和吳煥先為了準備長征,帶領紅25軍突破敵人的封鎖由皖西向鄂東北轉移,途中接連遭遇敵人的堵截和追擊,戰士們一邊打仗一邊行軍,個個都疲憊不堪。
途中,徐海東帶著紅25軍剛突破了敵人在鄂豫皖何家沖的封鎖,身後的敵人仍是緊追不放,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能是加快行軍腳步,一旦被敵人咬住那就是不堪設想,在抵達桐柏山區之後,戰士們就停了下來休息,因為實在跑不動了。
可是不等戰士們休息一會,徐海東就接到報告,敵人追了上來,徐海東當即下令停止休息,繼續向牛伏山前進。可是戰士們剛躺下就睡著了,傳令兵見戰士們一個個都沒有動,迅速報告給了徐海東。

無奈之下徐海東掏出鞭子,親自拿著鞭子挨個抽打,無論是團長還是戰士,都被徐海東抽打了起來,戰士們見狀只好繼續前進,當時一些不明情況的戰士還有怨氣,事後才知道正是徐海東抽醒他們,才救了他們一命。
最終紅25軍的將士在徐海東的帶領下,擺脫了敵人的追擊,於1935年9月18日抵達陝北永平鎮,這才實現轉危為安。同樣的遭遇在紅十軍團軍團長劉疇西身上也發生了,他的做法恰恰與徐海東相反,結局令人惋惜。
1934年12月,在紅軍主力長征之後,時任紅十軍團軍團長長的劉疇西轉入外線作戰,他們在突破敵人封鎖後由黃山南面的湯口繼續北上,不料敵人調動5個正規師和2個旅外加保安團對其進行圍追堵截。

敵人來勢洶洶,加上數量眾多,紅十軍團遭遇了很大的挫折,戰鬥中時任紅19師師長尋淮洲犧牲了。隨後召開會議決定,部隊南下突圍,方誌敏和粟裕率800人先行,劉疇西率主力殿後。
1935年1月16日,先行的方誌敏和粟裕通知劉疇西,要求軍團主力務必在當晚通過隴首一帶的封鎖。劉疇西接到了消息,可是他見戰士們疲憊不堪,加上戰士們要求休息,劉疇西擔心拖垮隊伍就停下休息一夜。
劉疇西沒有於當晚通過隴首一帶的封鎖,到了第二天時敵人已經加強了封鎖,無奈之下劉疇西帶著紅十軍團進入了懷玉山進行游擊,方誌敏擔心劉疇西等人的安危,掉頭回去尋找。

最終方誌敏和劉疇西以及十軍團的戰士都被敵人包圍在懷玉山,敵人逐漸縮小包圍圈,甚至放火燒山。方誌敏和劉疇西帶著倖存的戰士們在懷玉山打游擊,不幸被敵人抓獲了,最終方誌敏和劉疇西等人英勇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