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的中國銷量崩了。
數據顯示,2024年保時捷全球新車交付量為31.07萬輛,同比下降3%。儘管保時捷在歐洲(不包括德國)、德國本土、北美以及其他海外新興市場的銷量均創下歷史新高,分別達到7.59萬輛(同比增長8%)、3.59萬輛(同比增長11%)、8.65萬輛(同比增長1%)和5.55萬輛(同比增長6%),但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卻大幅下滑,交付量僅為5.69萬輛,同比下降28%。
這還沒完,今年1-2月份,保時捷的中國銷量再次下滑,兩個月只賣出了5547台,同比下滑41.33%,接近腰斬。
這可是保時捷啊,是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超豪華品牌,當年,卡宴、帕拉梅拉、macan,哪個不是家喻戶曉,哪個不是中國車迷的夢想之車啊,2023年之前,中國曾連續8年蟬聯保時捷最大單一市場,中國人買走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保時捷,巔峰時期,保時捷在華年營收高達11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910億元)。但現如今,保時捷的崩塌來的太快了一點。
在華銷量持續受挫,保時捷無奈開啟第二輪「斷臂求生」:計劃在4年內裁員3900人。除了裁員之外,保時捷還更換了在中國的負責人,希望能夠挽救保時捷的銷量。
我知道,一談到什麼豪華品牌的銷量下滑了,很多人脫口而出就是,經濟形勢不好,消費者都沒錢了,所以銷量都下滑了。但是,別到哪裡都抱怨大環境啊。
小米su7 ultra在2月28日正式開售,僅2小時大定訂單量就突破了10000台,截至3月2日,小米su7 ultra的72小時內鎖單量突破了19000台,這是一台起售價五十多萬的車型啊。
還有,問界m9這款車,在2024年的累計銷量達到15.8萬輛,約等於保時捷過去三年的訂單總和。平均月銷量超過了1.3萬輛,問界m9的平均售價也超過了50萬元,為什麼國產的高端新能源汽車,都越賣越好,保時捷卻賣成了這個樣子?別什麼都怪大環境,保時捷自己的鍋先背好。
首先就是一直被吐槽的選配問題,售價百萬的保時捷車型,低配卻是要啥沒啥,以113.8萬元的保時捷帕拉梅拉最低配車型為例,選裝雙層隔音玻璃,要2萬多,選裝副駕娛樂屏,要2.31萬元,後排的液晶屏要2.91萬元,方向盤加熱要4100元,hud要2.08萬元,第二排電調要3.51萬元,選裝個車漆要快6萬元,選裝個內飾顏色要8萬6,你瞧瞧,都一百多萬的車了,這些配置還要選裝,隨便一選就一二十萬了。
其次,2022年,一眾車主發現剛買的百萬豪車被無故減配:價值3萬的電動轉向柱被換成手動版本。為平息事態,保時捷公開承諾「統一換裝轉向柱並支付賠償金」。然而,熱度消失後,官方卻將補償方案更換為2300元的代金券,換裝則需要額外支付27700元。
而在歐美,保時捷不僅是提前告知減配的原因,還支付了500美元的賠償金,還承諾晶元到位就立即換裝。中外雙標,讓很多國人寒心。中國消費者可是買走了3分之1的保時捷啊。
另外一方面,中國的高端新能源汽車,正在不斷擠占保時捷的市場空間,小米su7這款車,以20多萬的價格,實現了比保時捷的taycan更強的性能、操控性,更高的配置,更好的智能化表現,讓買保時捷的人成了大冤種。
還有問界m9這款車,相比保時捷的燃油suv車型,你能說它哪方面的產品力不是碾壓嗎?性能、能耗、配置、舒適性、智能化?哪一方面,問界m9相比卡宴不是碾壓?很多人總是對國外豪華汽車有著難以理解的信任和青睞,總覺得這些車型,駕駛感多麼出色,配置多麼高,坐起來多麼舒服,但是你只要真的去看過實車,去試駕過一次就知道,時代已經變了,它們真的沒有國產新能源汽車好開,該對國外豪華品牌祛魅了。
保時捷的跌落神壇,其實不是偶然,而是國產高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必然結果,這樣一個高溢價,靠車標和情懷賣高價,轉型速度慢的汽車品牌,是時候跌落凡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