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我們的隊列灰飛煙滅,我們也絕不回頭。不論在哪裡,我們都勇往直前......」
1945年5月8日18萬納粹德國軍放下武器,排列整齊,齊聲唱著黨衛軍進行曲走出了庫爾蘭陣地,向蘇聯的指揮官巴格拉米揚將軍投降。
自1941年以來,納粹德國和蘇聯一直是世界所關注的重點對象。
我們都知道德國和蘇聯一直都看對方不順眼,從1930年開始,兩國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暗自較量。
納粹德國野心勃勃,在歐洲侵略了不少土地,但他們依然覺得德國的生存空間有限,需要更有力的擴張。

於是他們準備朝西邊的英國下手,但沒想到在1940年打到英國的時候,德國卻被大不列顛皇家空軍打得慘不忍睹。因此,納粹德國領導人希特勒,下令停止向西擴張,開始部署計劃向東邊擴張。
希特勒撕毀了1939年8月23日同斯大林簽署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條約上規定,十年內,兩國不採取軍事行動進行互相傷害,然而還不到兩年,德國已經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準備進攻蘇聯。

蘇德戰爭——德國進攻蘇聯
1939年到1940年這個時候,蘇聯剛剛和芬蘭人打了一仗,情況並不是很好。看到這一局勢,德國方面決定需要立即行動,但由於天氣原因和調集兵力的時間延誤,直到1941年戰爭才打響。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波蘭戰爭中的盟友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蘇聯方面在毫無準備的襲擊之下,潰不成軍,而德軍的腳步沒有片刻停留,目標直擊莫斯科。

在兩個月後,蘇聯西部的後備力量開始減弱,只剩下80萬人來保衛莫斯科。9月8日,德軍進一步掌控了大量局勢,切斷了列寧格勒的一切來源,並對其圍困長達900多天,還挾持了20萬居民。
或許是上帝對莫斯科的垂憐,在納粹德軍持續俘獲居民後,10月份秋雨連綿不斷,德軍前進的步伐被阻擋,前進的速度緩慢如同爬行,距離莫斯科還有約145公里,但德軍每天前進的速度還不到3公里。
因此,德國方面不得不下令停止前進,進行軍隊休整。
趁著德軍的短暫休整,蘇聯這邊從遠東運來的支援部隊抵達了莫斯科,共30個師,1000輛坦克,1000架飛機。

11月15日,地面開始結冰,德軍重新發起對莫斯科的進攻,面對增援部隊這次德軍沒有成功。加上進入寒冬,暴風雪和寒冷使得大量德軍出現傷亡,傷亡情況比戰鬥更加嚴重。德國低估了蘇聯的勢力,覺得自己會在短短數月拿下蘇聯,壓根沒為冬季戰爭做準備。
蘇德戰爭——蘇聯反攻德國
在蘇聯成功地保衛了莫斯科後,12月5日,蘇聯莫斯科指揮官朱可夫對德軍發起重大反擊,打得德軍後退了足足320多公里。
在對莫斯科沒有太大的後顧之憂下,斯大林在1942年1月2日下令全面反擊納粹德軍,將德軍佔領的一些領土收了回來;5月份,蘇軍在大規模的反擊下,又一次擊敗了敵軍。

戰爭愈演愈烈,11月19日,蘇聯襲擊並突破了斯大林格勒的部分德軍,接下來又在四天里包圍了德國的另一個集團軍,緊接著又圍困了德軍的中央集團軍。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聯又開始在頓河流域對德軍進行了八次冬季反擊戰。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依然在繼續,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軍巧妙地擊敗了德軍的各種還擊,還讓納粹德軍耗盡了他們的資源和儲備。
面對德軍不斷地後退,蘇軍繼續跟進,直到1944年1月,蘇聯對德軍不斷攻擊,讓列寧格勒從圍困中獲得自由。
1944年6月,蘇聯推出巴格拉季昂行動,重創德國中央集團軍,並將其粉碎,打得納粹德軍連連撤退。

在被蘇聯的持續反攻下,納粹德軍的實力越來越弱,不得不向波羅的海港口撤退。
波羅的海港口是德軍獲得物資來源的重要根據地,也是德國人唯一可能安全回國的出口。
庫爾蘭戰役,德國投降,蘇德停戰
蘇聯當然不會讓納粹德軍就這麼逃走,為了徹底粉碎這些波羅的沿海的德軍,和幫助波羅的海附近的加盟共和國獲得解放,蘇聯對納粹德軍展開了猛烈地打擊。
1944年10月,蘇聯軍隊抵達波羅的海沿岸,包圍了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北方集團軍,切斷了北方集團軍與中央集團軍的聯繫,被包圍的德軍大約有50萬名士兵,東邊和南邊是蘇軍,西邊和北邊是波羅的海。

面對當前形勢,北方集團軍要麼向西南撤退靠近普魯士,要麼向北撤回到庫爾蘭地區。希特勒的軍事顧問建議讓這些北方集團軍撤向普魯士,調回到中歐重新布置,但希特勒下令要堅持守住波羅的海北部的庫爾蘭以及愛沙尼亞的島嶼。
希特勒對德國依然具有高度的自信心,他覺得只要守住波羅的海的潛艇基地,就能贏得大西洋海戰的勝利,這樣就能控制住蘇聯,以庫爾蘭為起點重新向東歐擴張。
因此,謝爾納將軍不得不帶著軍隊集中到庫爾蘭地區。

被困的還有上百萬德國平民,謝爾納將軍下令無論如何要把這些人安全地送回德國,命令集團軍誓死防禦,保護德國老百姓安全離開。在收到命令後,集團軍們立刻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一個個扛起了軍人的職責。
駐守在庫爾蘭的德國軍們心裡也很清楚,從攻打蘇聯到現在及蘇聯反攻過來已經差不多三年了,他們早已經筋疲力竭,而且當前形勢不容樂觀,搞不好德國都有可能被蘇聯吞掉。但是希特勒卻並沒有讓他們回到中歐去,留在這裡等待他們的只有戰爭和死亡。
但是城中還有這麼多的百姓,必須讓他們回到德國去!這是鎮守在庫爾蘭的德國士兵的信念。

在謝爾納的領導下,德國戰士們又一次打起精神,有序地運行起來,他們為了二百多萬德國人和三百多萬士兵能夠安全撤離,靠著頑強的意念同蘇聯抗爭。
從1944年10月26日到1945年5月8日,蘇聯對庫爾蘭進行了六次進攻,戰爭打得特別激烈,蘇聯不斷向庫爾蘭包圍戰支援兵力,飛機和坦克,犧牲了大量的蘇聯戰士,但是庫爾蘭仍舊沒有被攻下來。
庫爾蘭集團軍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安全返回德國,全程他們都誓死拼搏,靠著一種信念和精神來撐起他們作為軍人的責任。
在攻擊四次之後,蘇聯方面已經開始疲憊,但庫爾蘭集團軍這邊仍然有序運行,隨時為防禦做準備,他們聽從指揮,毫不退縮,誓死效忠自己的國家和信仰。

隨著蘇聯各方面的進攻,不久就佔領了柏林,德國不得不投降,新首領立即下令全面停止作戰。
庫爾蘭集團軍從二十多萬已經打得只剩下了18萬,在收到命令後,18萬德軍唱著軍歌走出陣地,蘇軍面對如此頑強的士兵,紛紛敬禮,並表示這些德國軍們不用去蘇聯挖礦了,可以放他們回國。

庫爾蘭戰役雖然是納粹法西斯的不正義之戰,但庫爾蘭集團軍的軍人精神值得讚揚,面臨生死攸關,仍然誓死抵抗長達八個月的時間,保護東德的250萬人安全撤離,還掩護350萬德國士兵撤回中歐,免受被蘇聯的俘虜。
對於我們平凡人而言,戰爭是可怕的,願世界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