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項羽跟隨叔叔項梁起兵時,劉邦已經是擁兵近萬的老江湖了。

後來因為項梁捧起了楚懷王,劉邦才加入了項梁的這支隊伍,當然,劉邦是帶資入股又有資歷,所以早期劉邦在義軍中的座次,是項羽不能比的。
項梁後來被秦軍掛了之後,項梁差點就成了權力遊戲中的棄子,而劉邦當年其實也被當成了棄子,他被安排去西征了,而義軍的主力卻是去救援趙國的義軍了。
當時誰也沒想到的是,劉邦真的能西征成功,而項羽不光奪回了項梁當年的勢力,還更進一步,成了義軍中的大哥大。
在鴻門宴開擺之前,整個華夏算是只有兩股勢力,一是劉邦的西路軍,二是項羽領銜的諸侯組團軍,當時劉邦的整體實力,不如義軍的盟主項羽,因此劉邦只能低頭。
項羽成了唯一的大哥大以後,並沒有像秦始皇那樣真正的統一華夏,而是玩起了分封制,也就是他這個大哥大的下面,還有一幫大哥,而這些大哥的小弟們,並不歸項羽管轄。
項羽本以為自己分下果果,然後把最好的留給自己人,然後他就後顧無憂了,但是各路大哥卻不這樣想,都想都拿點,項羽自然不肯,於是就開始以武服人。
劉邦一看項羽這邊開始「內亂」,就開始殺出自己的地盤,要和項羽掰掰腕子,結果項羽實在是太猛了,誰不服他都能親自打服誰。
劉邦當時也被打的很難受,差點就要跪了,但是劉邦手下有能人,這些人就給劉邦支招,一邊繼續和其他各路大哥結盟,繼續和項羽硬剛,另一邊又開始通過策反、反間等手段,從內部瓦解項羽集團。
在雙管齊下之下,項羽雖然依然見誰打誰,還都能打贏,但是他的疲於奔命,導致了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本來和項羽能正面掰手腕的人,只有劉邦,其它的都算是雜魚,項羽根本不怎麼在乎。
但是隨著項羽天天忙的連軸轉,一個叫韓信的人崛起了,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有疑問,韓信他不是劉邦的麾下嗎,怎麼還單獨把他拿出來說了。
沒錯,韓信確實是劉邦一手提拔起來的,但是,劉邦為了籠絡韓信等人,也給了韓信等人很高的自主權,因此韓信當年和劉邦的關係,其實就像早年的劉邦和項羽。
我韓信可以認你劉邦當大哥,但是我手下的小弟卻只聽命於我,而且我也有自己的地盤,我也能自給自足,所以當你這個大哥大擁有絕對實力時,我只能當小弟,但是隨著你劉邦和項羽的消耗,你已經沒法絕對壓制我韓信了,而且在你倆拚命的時候,我韓信可也沒閑著,我一直在猥瑣發育。
等到劉邦和項羽拼到「勢均力敵」時,韓信這個曾經的小弟,已經慢慢擁有了大哥大的實力,以當時韓信的實力,他無論站在誰的一邊,另一邊基本就註定要失敗。
面對這種情況,項羽這麼剛的人,都放下身段去拉攏韓信了,但是韓信因為一些氣節上的東西,沒有同意項羽的拉攏,他甚至也不打算坐山觀虎鬥,然後來個漁翁得利,而是直接下場幫劉邦了。
韓信這一下場,本來能走成三足鼎立的棋,變成二打一了,項羽的失敗也就成了必然,因此劉邦當年對項羽的勝利,並不是簡單的以弱勝強,裡面的小細節其實多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