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白崇禧,曾經說過,他這一生見過太多的人物,但真正佩服的,也就那麼兩個人。

這兩個人中,其中一人有出色的軍事才能,而另一人,在很多人看來,就是個「奇葩」。
為什麼這麼說呢?
白崇禧是國民黨的頂級將領,有著「小諸葛」的美稱。
他出身書香門第,自小聰穎過人,過目不忘。在軍事領域,頗有建樹,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中算最會打仗的人之一。
抗日戰爭期間,白崇禧參與了幾乎所有重要戰役的指揮,包括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長沙會戰等。
白崇禧佩服的其中一人,便是胡璉。
胡璉在石牌要塞有著出色的表現,1943年5月,面對日軍的猛烈進攻,胡璉率領第十一師死守要塞。
當時的石牌要塞,被譽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胡璉將軍帶領全體將士祭天立誓,要與要塞共存亡。他巧妙利用地形優勢,設伏山谷,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

最令人動容的是,當陳誠問他能否守住陣地時,胡璉回答:「成功雖無把握,成仁卻有決心!」
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讓白崇禧深深折服。
另一位讓「小諸葛」敬佩的人,是他的老鄉張淦。與其他將領不同,張淦有著獨特的用兵之道——他總是攜帶著羅盤,每戰必算,因此被很多人視為奇葩。
張淦自幼醉心《易經》,從軍打仗後,他更是讓士兵幫自己背著羅盤,隨時隨地來上一卦,決定自己的下一步動作。
有一次,張淦告訴來到貴州的白崇禧,說對方會受傷。結果,「小諸葛」夜間走路時果然摔了一跤,導致腿腳受傷,自此之後,便對這位老鄉刮目相看。
其實,軍人無論是日常活動、作戰,哪有不受傷的,這次的推算準確,還會不會是恰好蒙對?
解放戰爭期間,張淦根據羅盤,認為某次出兵會十分吉利,便領兵出動了。在半路上,他又來了一卦,此卦顯示不吉。
張淦不聽參謀長的勸告,也不顧現場的實際情況,根據自己推演的結果,選擇了半路撤兵,讓人摸不著頭腦。

不過,這位「羅盤將軍」確實有推算準確的時候,1949年的青樹坪之戰中,他和白崇禧遭到了我軍追擊。
白崇禧讓張淦留下來,好掩護大部隊撤退,此時的他又算了一卦,安撫周圍的人,說自己已經設置好了「口袋」,一定會伏擊成功。
這一次,還真被張淦說中了,我軍吃了敗仗,張淦逃脫了。但是,有人認為,他這次成功的真正原因,在於精準判斷了地形。
天算不如人算,張淦最終還是在欽州灣被俘,即便如此,他對《易經》的痴迷從未改變。
在戰犯管理所里,張淦向工作人員請求,可否給他一本《易經》。毛主席知道後,甚至特意囑咐工作人員,為他購置了一套乾隆版《易經》。
得到書本後,張淦日日研讀,還用理論知識,參與管理所內的各種辯論,有些人聽多了,覺得他不可理喻。

胡璉有胡璉的道,張淦有張淦的術,無論如何,畢竟是「小諸葛」佩服的人,「羅盤將軍」或許有自己獨特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