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怒江大橋建成時,一個排長縱身跳入江中壯烈犧牲。時至今日,怒江大橋不允許停車和拍照,全程有武警守衛,往來的車輛經過時都會鳴笛以示敬意。

1950年時,解放軍十八軍奉命解放西藏,但當時的西藏根本沒有公路,往來運輸貨物主要靠人畜背和馱。
為了解決軍隊的補給問題,以及讓當地百姓生活更加便利,十八軍將士一邊前進一邊修路建橋,怒江大橋就是他們創造的一個奇蹟。
怒江水流湍急,是連通西藏和四川等地之間的一條天塹,戰士們費盡千辛萬苦,也只是於1953年底在怒江的兩岸峭壁上架起了一道溜索,這才得以把物資和人運到江對面。
可問題是,一道溜索肯定是不夠用的,一來是不方便,二來解放軍以及老百姓將來都要過車,必須得架起一座橋樑才行。
但怒江對岸都是峭壁,連搭橋的基礎都不具備,這個工作應該怎麼展開呢?
幸好功夫不負有心人,工作組在考察環境時,無意間發現一個隱藏的山洞,爆破後剛好可以打成路面。
這樣一來兩岸的問題都解決了,戰士們的當務之急是,如何在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用鋼索把兩岸連接起來,然後再進行架橋。
靠人背是行不通的,因為鋼索太重,單靠幾個人是無法完成任務的。
關鍵時刻,司令員陳明義靈機一動,想出了把鋼索拴在炮彈上,然後對著對岸發射的辦法。
就這樣,在戰士們團結一心的合作下,六條鋼索成功地連通了怒江的兩岸。緊接著架鋼軌、鋪橋、修路,一切都變得順利起來,可即便如此,十八軍戰士們還是為這座橋付出了很多。

怒江周圍全是山,沒有食物、缺電,甚至還沒有水,怒江的水一年到頭都是渾濁的,根本達不到飲用標準。
雖然修建了蓄水池和過濾器,但還是不能直接飲用,十八軍戰士們經常出現腹脹和腹瀉的情況。
戰士們吃菜要跑到幾十里外的縣城,平時搭車都要花一整天,如果遇到泥石流交通中斷,戰士們就需要全程徒步背菜回來。
這只是生活上的困難,在當時的背景下,怒江各種各樣的自然危險都在威脅著十八軍戰士們的安全。
夏天時候怒江經常發生泥石流,一個不小心就會被衝進怒江里。四周都是懸崖峭壁,在施工的過程中,總有戰士不幸因意外喪生。
比如1953年澆築橋墩時,一個戰士不慎掉入了混凝土中,由於水泥澆築太深,戰友們想盡一切辦法都沒能把他救起。
而為了趕工期,讓西藏的老百姓早日過上好日子,戰友們無奈只能含淚放棄救援,繼續施工。
因為修路太艱辛,條件也太惡劣,有一個施工英雄排在修建怒江大橋時,全排戰士們都犧牲了,只剩下排長一個人。
排長悲痛不已不願獨自求生,於是在怒江大橋修建完成後,毅然決然跳進了湍急的怒江,與戰友們同眠在這座橋下。
戰士們的付出沒有白費,1954年川藏公路建成通車,不僅讓西藏的老百姓都享受到了現在交通的便利,也為全國統一和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

而怒江大橋因為是怒江上唯一一座能夠通行車輛的橋樑,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戰備通道,所以時至今日一直都屬於軍事管制區。
為了致敬為修橋修路犧牲的戰士們,怒江大橋不允許停車和拍照,往來人們也都一直記得戰士們的功績,車輛經過時都會鳴笛致敬,橋兩邊也都擺滿了鮮花水果,全都充滿了對戰士們的感激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