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0月30日訊(記者汪甦 通訊員程琳 岳兵 游欣)9月19日,青山區濱江未來實驗小學裡,舉辦了一次特殊的全國科普日啟動式。在張壽榮院士生前題寫的「青山院士之家」,張壽榮院士圖書捐贈儀式舉行,院士展陳館開館。
前來參觀的,不少是張壽榮生前的學生。展覽館裡,還原了張壽榮身前辦公室的場景。「高爐煉鐵又煉人。」看到院士熟悉的手稿資料,武鋼科協秘書長、曾長期擔任張壽榮身邊工作人員的李鐵林感慨萬分,「武漢是中國近現代工業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這裡也誕生了一位傑出的煉鐵院士」。
復原的張壽榮院士辦公室。
「鋼鐵,經歷烈火的熔煉與急劇的冷卻,方能鑄就其堅韌不屈的品性,無所畏懼。正如我們的時代英雄,他們在鬥爭的烈火和生活的考驗中鍛造而成,學會了不屈不撓,勇往直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這番闡述,也是對以張壽榮為代表的一代鋼鐵人精神的真實寫照。
張壽榮院士工作照。
為新中國煉出第一爐鐵水,那時他還不滿30歲
在位於武漢主城區東北角的鋼城中,矗立著多座高爐,其中一座鐵紅色的就是2019年退役、2021年被列為國家工業遺產的武鋼一號高爐。
原武鋼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壽榮當年就是這座高爐的開爐指揮長。2024年7月14日,96歲的張壽榮去世。
1957年7月1日,武鋼一號高爐破土動工。當時,英國《泰晤士報》這樣預言:武鋼一號高爐出鐵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每一次,中國鋼鐵發展的關鍵時期,他都在場。」追憶恩師與武鋼的不解情緣,武鋼有限總經理助理兼煉鐵廠廠長、黨委書記李向偉感慨,國之所需,張院士必力之所至。
新中國成立之初,工業落後,百廢待興。我國年產鋼僅15.8萬噸,不足世界鋼產量的千分之一,「人均連打一把菜刀都不夠」。
1955年,新中國第一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武鋼動工興建。次年,28歲的張壽榮作為首批支援武鋼籌建的技術人員,從鞍鋼南下武漢,參與審查武漢鋼鐵公司設計方案。第二年,他正式調入武鋼,擔任煉鐵籌備組組長,承擔指導創建1號高爐的重任。
武鋼一號高爐。
「當時他頂著壓力,針對蘇聯專家的設計方案,在高爐及配套的礦山、燒結、焦化、運輸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改進意見,節省了投資,縮短了建設工期。」李向偉向記者講述,為確保高爐順利投產,張壽榮組織礦冶冶煉性能等多場試驗,選定了開爐燃料,制定了開爐方案。
1958年9月13日,武鋼1號高爐第一爐鐵水噴薄而出。《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稱這「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偉大勝利」。
從1958年9月投產至2019年停爐,武鋼一號高爐累計生產生鐵5426.16萬噸,為新中國汽車、飛機、武器製造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成為我國重工業發展的基礎。
主持制定武鋼4號高爐建設方案
開創我國獨立自主設計和建設高爐先河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前期,是我國鋼鐵工業的第一個高速增長期。高爐大型化發展迅速,在高爐設計結構方面出現許多新進展。1970年,張壽榮主持制定了武鋼4號高爐建設方案,開創了我國獨立自主設計和建設高爐的先河。
當時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武鋼生產能力仍在繼續提高,建設4號高爐的技術方面問題只能通過內部挖潛的方式解決。張壽榮帶領幾名煉鐵廠的技術人員思考方案,提出以剛竣工不久的3號高爐為基礎,改造建成有效容積為2516立方米的4號高爐,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一座高爐。
「就好比在一個舊房子的基礎上擴建成一棟高樓大廈。」李向偉介紹,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張壽榮和技術人員通過大量的計算和改造工作,利用現有設備進行升級,實現了技術創新。
20世紀80年代張壽榮和黃墨濱、劉淇研究工作。
到1986年,武鋼有4座高爐,年產生鐵最高460萬噸。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需要,張壽榮又提出自主技術集成建設5號高爐。
「這座高爐在技術裝備上以我國為主,兼容並蓄,分別從盧森堡、日本、美國、德國等8個國家引進了14項關鍵設備和技術,同時消化移植國內高爐的18項新技術,開發了18項新成果。」張壽榮的學生,寶鋼中央研究院煉鐵所副所長兼首席研究員陳令坤回憶,當時5號高爐的建設採用了獨特的「大拼盤」方式,「現代高爐的先進技術,並非一國所有,如果讓一國實行總包引進,雖然避免了許多銜接配合上的麻煩,但畢竟不能按我們的要求,做到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組合,而且要向承包商支付一筆不小的費用」。
1991年10月,我國第一座3200立方米大高爐——5號高爐建設投產,使武鋼煉鐵系統的技術裝備總體上達到同期國際水平。它的實際壽命達到15年8個月,成為我國最長壽高爐。
進入新世紀以來,武鋼相繼建設了6號、7號、8號等大型高爐,國內不少企業新建大型高爐也借鑒了武鋼5號高爐的爐型。它的成功實踐,加快了我國高爐大型化、國產化的步伐,實現了煉鐵技術的重大跨越。
隔三岔五「上高爐」
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武鋼先進技術
「高爐可是張老的『兒子』啊!」李向偉說,張壽榮對高爐感情很深,2019年之前,即便年事已高,也要隔三岔五「上高爐」,出差漏了一次,回來還要仔細詢問情況。「在他腦海里,所有高爐的生產過程都是連貫的。爐況、設備稍有變化,他總能及時發現,並能最快地判斷發生的原因,採取正確的對策。」
2019年張壽榮院士視察武鋼新建鐵區操控中心。
武鋼任上37年,張壽榮引入了各種鍊鋼技術、煉鐵技術、熱軋技術、冷軋技術以及硅鋼技術,使得整個技術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陳令坤回憶,20世紀90年代,武鋼設計院在國內參與設計建設了幾百座高爐、幾百個轉爐和700多個鋼廠,幾乎都是基於武鋼的技術,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如果沒有當年武鋼的技術改造和大範圍的技術革新,就沒有今天中國的鋼鐵工業。就是在那個時候打下了我們鋼鐵行業的基石。」
在武鋼的帶動下,全國多家大型鋼鐵企業爭先建設了更多大型高爐。「大規模鍊鋼鐵不再遙不可及,大大推動了我國鋼鐵產業的高速發展。」李鐵林談到。
「張老最後一次『上高爐』是2022年。」李向偉說,但那一次,是在高科技的煉鐵操控中心通過屏幕完成的。
那一天,在智能化的煉鐵操控中心裡,已在耄耋之年的張壽榮輕點屏幕,一座座熟悉的高爐依靠3d建模和數字孿生技術,送料、鼓風、出鐵都能一鍵搞定。
改革開放前後牽頭建成「一米七」開啟中國工業自動化
在武鋼廠區2號門旁,曾經的小三層樓,和現名行政中心的行政樓的計算機大樓,是張壽榮工作過的兩處辦公所在地。這兩地都有一個共同點——離一線近,離生產車間近。
40多年前,張壽榮為了加快「一米七」軋機系統攻關,也是主動搬進離車間更近的老辦公樓,一住就是好幾年。
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耗費巨資從國外引進當時最先進的鋼鐵冶煉技術——「一米七」軋機系統。但因原有裝備、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等差距,導致生產不正常。外國專家斷言,這套機器在中國人手裡過不了三年將會成為一堆廢鐵。
「一米七」軋機系統主要生產「六板一片」,即汽車板、自行車帶鋼、鍍鋅板、鍍錫板、船板、普通板和硅鋼片。當時,中國的鋼鐵廠只能生產中厚板、重軌等初級產品,精細的薄鋼板完全依靠進口。
時不我待、分秒必爭。張壽榮上任後主抓系統的外貌、精度、功能和自動化程度恢復。1985年,「一米七」軋機系統終於達到核定生產能力。年底,武鋼也實現了鋼鐵產量雙四百萬噸目標。馬不停蹄,張壽榮又進行了1021項技術革新與改造,生產效率大幅提高。1990年,「一米七」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張壽榮院士講質量管理。
1995年,張壽榮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材料學部院士,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唯一一位煉鐵院士。
為何成就「獨一份」院士?作為跟隨張壽榮30多年的學生,陳令坤充滿敬佩,「老先生德高望重,既有工程實踐經驗,又做過全流程研發,還擔任過管理工作,不僅理論研究造詣深厚,生產實踐中更是躬身力行,是整個工程技術領域非常全面的人才」。
他回憶,張壽榮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能從鐵水狀態看出門道。爐溫高、含硅量高的鐵水閃亮奪目,當含硅量在2.5%以上,鐵流中會出現小火球。他常和我說,煉鐵生產就跟我們燒火做飯一樣,放多少米,加多少水,打多大火,燒多長時間都有講究,不然有可能把鍋燒穿,爐子弄熄火。
在第一屆工程院院士推薦表中,有一欄是「在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貢獻」,當時張壽榮的表上這樣寫道:1956年、1957年參加武鋼一期建設和一高爐系統生產準備使其順利投產。60年代組織高爐布料反常、高鎂渣、噴瀝青及高爐長壽等試驗研究。70年代提出用1513立方米設備建2516立方米4號高爐方案和煉鐵系統技術進步總規劃。「一米七」軋機投產後組織新技術消化和前工序老廠改造(包括「四同步」大修改造),使武鋼1985年鋼鐵達雙四百萬噸,「一米七」超設計標準。「六五」後組織「一米七」系統新技術開發,完成轉爐復吹、全連鑄等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使其達國際80年代水平。此項被評為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張壽榮為第一完成人。「七五」組織新三高爐(5號高爐)的建設和投產,博採多國新技術使其達到當代先進水平。1988 年被評為省、市勞模,1990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在國內外發表論文60篇。培養研究生3人。
張壽榮20世紀60年代工作照。
「當選院士,是工程科技界對先生專業實力的認可。這些真實展示了先生在鋼鐵生產和研究方面的能力和貢獻。」陳令坤說道。
拄拐杖親赴北京
提議建設國家硅鋼工程中心
「目前我國雖是產鋼大國,但遠不是產鋼強國。我們的目標是將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強國,社會主義強國必須是鋼鐵強國。」退居二線後,張壽榮依舊保持著每日8點準時上班的習慣,風雨無阻。
在他辦公室的一面牆上,一直掛著兩張圖,一張是世界鋼鐵行業分布圖,另一張是世界礦產分布圖。李松林說,張老對待工作嚴謹細緻,他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查閱前一天的冶煉情況報表。
這一張a3紙大小的報表,正反兩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前一日的冶煉情況。張壽榮會仔細審視每一處細節,「任何一個微小波動,他都看得出來」。
每天下午到晚上,張壽榮「雷打不動」要看國際鋼鐵前沿技術的研究報告,不少還是外文資料。他說,搞技術的人,不看理論資料就掌握不了發展動態,就不能站在科技最前沿。「現在科研發展太快,時間根本浪費不起。」
張壽榮院士作報告。
2007年,年近八旬的張壽榮,視力不濟,腿骨折需拄拐杖,但仍堅持親赴北京,向國資委陳述,提議依託武鋼建立國家硅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動技術前行。
製造變壓器里「中國芯」的關鍵材料叫作取向硅鋼,曾經被海外供應商壟斷。2007年底,國家硅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武鋼。2011年,武鋼研製出的低溫hib鋼在工廠中穩定生產突破一萬噸,一舉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
如今,武鋼有限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硅鋼產品供應商,能夠滿足國家重大裝備製造業對高性能硅鋼產品的需求,帶動關鍵裝備國產化「自主可控」。
2009年張壽榮與劉本仁一起向參加「武鋼院士行」活動的院士們介紹武鋼科技工作。
薪火相傳 高爐「煉鐵又煉人」
追悼會上,張壽榮的學生從各地前來悼念。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前首席專家蔡玉春,專程從北京趕回武漢,在恩師的靈堂前,獻上一束菊花寄託哀思。
「老師常說,要從鋼鐵大國走向鋼鐵強國,需要一代代人的奮發圖強和不懈努力。」在張壽榮的激勵下,蔡玉春把鋼結構技術運用在建築行業,成為中國鋼鐵結構領域的領軍人物。
得意門生之一的李向偉,還珍藏著張壽榮親筆書寫的書法作品,「實踐科學發展觀,攀登高爐強化冶煉新高峰」。
李向偉珍藏的張壽榮院士親筆書寫的書法作品《實踐科學發展觀,攀登高爐強化冶煉新高峰》。長江日報記者汪甦 攝
在他和眾多張壽榮徒弟們的印象中,張壽榮的辦公室總是「門庭若市」,無論是集團領導,還是基層的技術人員,都習慣於找張老求教。「他的辦公室不大,但專門擺著一張供十人開會用的會議桌。有時,大家一談就是一上午。」
「工程的職能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實幹興邦、空談誤國,應當成為我們的座右銘。」離開工作崗位後,張壽榮還常常回到廠區,與青年工程師們面對面,鼓勵他們在推動鋼鐵業技術革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他說,年輕一代要積極投身生產實踐,「深入車間是一切工科研究的基礎,現場工作永遠重要。」
張壽榮院士和生產現場人員交流。
2022年7月1日,已經停產的武鋼一號高爐,開放為市民可前往參觀遊覽的國家工業遺址公園核心景點。
彼時,94歲的張壽榮聽聞武鋼子弟為國家攻堅研發晶元,特地發來視頻寄語,「國家『缺鋼少鐵』的狀況早已改變,工業強國必須打破『缺芯少屏』的局面。希望你們積極投身到新時代國之重器的建設中。」
【編輯:冀傑】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