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過程極有可能是,白起正面用後勤部隊詐敗,損傷至少超過1/3,並且不斷向後潰退,引得趙軍整個防線前移,隨後,趙括為擴大戰果將各個防線的趙軍抽調出來增援前線,已達到盡最大能力殺傷秦軍的效果,而秦軍在開戰之前,就已部署的25000騎兵趁勢攻佔長平關。

而此時,趙軍遠離長平關,兵力嚴重不足,無法回援,趙括收到長平關失守的消息,極有可能是秦軍主力上場,與趙軍展開正面決戰,趙軍逐漸吃力,為防止秦軍斷趙軍後路,決定邊打邊撤,步步收縮,而後秦軍將趙軍左翼擊潰,攜趙軍亂兵趁勢攻佔泫氏,而秦軍趁此機會向趙軍中軍前軍包抄,壓縮趙軍。
趙括為防止趙軍被全殲和圍困,選擇了向北方撤退,退守韓王山與八公山之間的狹長地帶,因為這樣,至少趙軍還有可以被壓縮的空間,才不至於被圍在山腳下,靜靜等待被秦軍切斷,而此時故關方向極有可能是因趙軍前期戰事推進速度過快,將故關守軍大量抽調到泫氏或後勤部隊保障,以免後勤被切斷,而沒想到,秦軍卡住趙軍後勤與趙國本土的整個補給線。

白起打百里石防線是兩萬五千精兵,這些只是先頭部隊,出其不意快速達到目的後,白起後續部隊一定會最快增員的。其實白起剛剛偷家斷糧道的時候,如果趙軍回過神猛攻有突圍的可能,但一方面有時間差,另一方面趙軍主帥能力不行試探性突圍沒出去直接固守待援,給了秦軍加固包圍圈的機會,等秦軍鞏固搞包圍圈,那就是徹底無力回天之時。

白起的兩支奇兵達到目的後他一定會以最快的速度增員,此外還要考慮趙軍當時被三面包圍,你突襲一個方向另外兩個方向的秦軍不會幹看著,所以突圍會發生腹背受敵的情況,不是說能對準一個方向猛攻那麼簡單,而且百里石占著極大的地利,是真正的易守難攻,最初站住腳之後白起對手裡的兵圍死趙軍是有把握的。雖說後期白起向秦王要兵,但史記也說了,秦王援兵的作用是「遮絕趙救及糧食」也就是說武安君考慮問題比較全面,只是為了防範邯鄲,堵死趙軍可能有的最後一條路,這時候拿下趙括顯然已經板上釘釘了。

當時秦國的綜合國力比趙國要強,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只是將趙國變為軍事強國,綜合國力沒有太大的提升,一旦陷入持久戰最先被耗死的也是趙國,而當時秦國得到巴蜀兩地的時候,巴蜀還是不毛之地,但是經過秦國的經營巴蜀之地基本是天府之土,而且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早就是是軍事強國了。兵力上秦軍比趙軍多,秦軍綜合素質比趙軍高,糧草上,秦國有巴蜀之地,可以給秦國補給,不管換成誰,都無能為力。
廉頗知道長平的地形不利於趙國騎兵,主動進攻很難,僵持就是以拖待變,可惜的是,秦國國力更強,決心更大,趙國拖了很久都沒能等到變數,反而等來了殺神白起。以秦國國力,秦軍戰鬥力,加上白起的統帥能力,贏,已經是註定的了。要是趙國有秦國國力的八九成,那都可以讓廉頗一直守下去了,反正耗得起,何必冒那麼大的風險去進攻?其實長平之戰秦軍的後勤可比趙軍好太多了,趙軍根本耗不過秦軍的,這一仗趙軍幾乎是必敗的。不過趙括太差是真的,如果讓廉頗一直守下去,雖然最後趙軍也會輸,但也不至於輸得那麼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