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黃金除了市場流通,還有一個重要用途,就是皇帝用它賞賜給文臣武將或後宮嬪妃。
《漢書》記載西漢皇帝賞賜黃金100多次,《後漢書》記載東漢皇帝賞賜黃金9次,兩漢皇帝賞賜的黃金數量總共約為92萬斤!
到了清代,皇帝們賞賜大臣與後宮嬪妃時,不是賜予碩大的金塊,而是賜予她們「金瓜子」。
那這個金瓜子到底是什麼東西呢?為什麼嬪妃們都想要它?

第一次有關於金瓜子的文獻記載,出自《宋史·趙普傳》。
「時錢王俶遣使致書於普,及海物十瓶,置於廡下。會車駕至,倉促不及屏。帝顧問何物,普以實對。上曰:『海物必佳。』即命啟之,皆瓜子金也。」
這段文字記錄的是歷史上的一個典故,即宋太祖趙匡胤與宰相趙普關於「受賄」的故事。
金瓜子,顧名思義,就是其外形像葵瓜子一樣,只不過通體由純金打造。
按照文獻《癸辛雜識續集·金紫銀青》記載:「廣西諸洞產生金,洞丁皆能淘取,其碎粒如蚯蚓泥,大者如甜瓜子,故曰瓜子金。」

可見,工匠製作金瓜子時沒有用到固定的模具,也沒有具體的重量要求。就是通過冶鍊鋼鐵的方式,把大的金塊分成若干小塊,因其鍛造手法的不同,所以小塊的金子就形似葵瓜子。
在古代,金瓜子就是碎金的一種稱謂,金瓜子的分量在20克到30克之間,一枚金瓜子相當於一兩。
古代金銀的兌換呈波動曲線,唐朝的黃金價格最高。《因話錄》載范陽盧仲元之妻兄:「常躬耕於洛城之東,得金一瓶,計百兩,……持金鬻於揚州,時金貴,兩獲八千。」
當時一兩黃金的價格漲到8000文銅錢,摺合12.8萬枚銅錢兌換1斤黃金!

宋代之前,金子作為常用貨幣流通於民間。經歷了隋唐時期的發展,宋代以後,白銀就逐步成為我國古代主要的流通貨幣。
既然一枚普通的金瓜子價值不菲,那清朝的嬪妃們爭著搶著想得到它,只是因為看中了金瓜子的實際價值?
其實不然,能夠得到皇帝的實際賞賜,怎會計較賞賜的物品價值多少?在封建社會這已經是無上的榮耀,其精神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
皇帝獎賞金瓜子給嬪妃或者大臣,不是想給他們多少錢改善生活,而是表達自己的一種態度,證明自己對他們的重視。
聯想到著名清宮劇《甄嬛傳》里,沈眉庄曾賞給太監總管蘇培盛一大把金瓜子,這讓蘇培盛喜不自勝。

蘇培盛在後宮經營多年,不敢說富可敵國,起碼也是衣食無憂,那為何因為這些金瓜子對沈眉庄感恩戴德?
其實還是因為沈眉庄對蘇培盛的態度,讓後者感激涕零。
雖然《甄嬛傳》只是一部影視作品,但也折射出了真實的歷史。嬪妃們在後宮裡的生活充滿爾虞我詐,互相爭鬥,若能夠獲得皇帝的恩寵,地位自然水漲船高。
如何得到皇帝的恩寵?除了日常寵幸、翻牌子之外,能獲得實際的物品賞賜就顯得更為重要。
因此,清代皇帝們就通過賞賜金瓜子、黃馬褂和一些食物,培養自己的勢力,或者起到制衡各方派別的效用。

受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糟粕的影響,那些王公大臣與後宮嬪妃,自然會對金瓜子求之若渴。
得到後愛不釋手,根本不會將其當成貨幣進行使用。畢竟這一枚枚金燦燦的瓜子,代表的是皇恩浩蕩。妃子們可以趁著這股東風,在後宮扶搖直上。
所以說,皇帝賞賜給妃嬪的金瓜子不單單只是物質上的獎勵,更多的是代表著自己的寵愛和關懷。

除去金瓜子本身賦予的價值之外,這些受到皇帝賞賜的人,對於存在的金瓜子都會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甚至還會當作傳家寶流傳後世,讓後世子孫引以為傲。
即使到了21世紀的今天,若有人說自己家中有清代皇帝賞賜的物品,也會引來旁人的艷羨與讚歎。
今之如此,又何況是古代封建社會呢?
參考文獻:
[1]董殊雅.清代皇家賜克食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