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小當家中的包子,表現出了中國包子的一個精髓

在《中華小當家》這部作品中,

包子的出場次數相當高,

甚至在動畫中還專門安排了一場關於包子的對決。

面點王羅根的四神海鮮八寶包子,

展現了中華傳統面點的講究和大氣,

包子皮用千年老面發酵而得更是展現了包子這一食物的千年底蘊。

而謝師傅的黃金開口笑包子,

則表達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

包子這一美食被不斷創新和開發,

體現了中華面點的無限可能性。

但真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應該是小當家和謝師傅的燒賣對決中,

小當家最後用一整頭豬做出來的宇宙無敵大燒賣,

雖然說是燒賣,但其實更像是一個大包子。

實際上,這個包裹著一整頭豬肉食材的大包子,

表達出了中國包子的一個最大精髓:包容性。

包子這種食物在中國歷史悠久,

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在七擒孟獲的過程中,

因為遇到了雲南的瘴氣,為了讓軍隊繼續前進,

諸葛亮根據當地的風俗祭祀河神,

但因為諸葛亮不忍用人頭來祭祀,

因此命人將牛羊肉包在麵糰里捏成人頭模樣,

蒸熟後扔到河裡祭祀河神。

後來人們就把這種食物叫做「蠻頭」

又有人叫它「饅頭」。

因此其實早期的包子不叫包子,而叫饅頭。

至今在中國的一些地方,

人們還是把包子叫做饅頭,

直到清朝開始,包子和饅頭才正式分家。

在宋朝時期,

愛吃的宋朝人將包子的花樣開發到了新的高度,

根據《夢粱錄》記載,

宋朝包子的餡料就幾乎不輸現在了,

江魚包兒、蟹肉包兒、水晶包兒、筍肉包兒等,

按照現在的話講,都是當時的網紅包子,人氣高著呢。

正如前面所說,包子是一種極具包容性的美食,

基本上你能想到的任何餡料,

都可以在包子中找到,

無論是蔬菜、肉類、海鮮還是山珍,

包子都能將其融為自身的風味。

時至今日,包子的種類之多難以估計,

它成為了國內外公認的,

最具代表性的中華美食之一。

叉燒包

灌湯包

蟹黃湯包

小籠包

流沙奶黃包

生煎包

烤包子

都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而在吃貨的心中,

每個人都有一款自己最愛的包子。

這種美食的可貴之處在於,

它看上去那麼普通,那麼平民,

但是卻能擁有最極致的美味。

對於中國人來說,在一個不知道吃什麼的早晨,

包子永遠是最好的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