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茅台標誌建築。圖/茅台集團官網視頻截圖
這兩天,貴州茅台股東大會前夜的晚宴引發關注。
據了解,5月18日,此前「慣例」中的晚宴變成了自助餐,晚餐桌上也沒有酒,飲品變成了藍莓果汁。而正是在5月18日當天,新修訂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印發,其中明確,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檔菜肴,不得提供香煙,不上酒。茅台晚宴不供茅台,可謂是「無縫」銜接了中央的要求。
澎湃新聞的報道顯示,5月19日,貴州茅台董事長張德芹在2024年度股東大會現場表示,會前很多股東擔心目前的白酒市場環境,包括新修訂的條例,「對於我而言,不管是作為國有企業的管理者,還是站在行業從業者的角度,我是發自內心地贊成該條例,是時候讓中國白酒回歸初心了。」
面對當前的市場環境及相應政策變動,茅台作為白酒行業的頭部企業,其股東有所擔憂實屬正常,是面對市場環境變動時的正常反應。然而,作為企業決策者,因時因勢調整企業相應的經營決策,也是面對市場變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其實,在討論問題前,首先要提到的一個背景是,茅台集團是隸屬於貴州的國有企業。因此,於一家國有企業而言,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條例相關要求,本就是其應該有的姿態與動作。
從現實看,茅台也確實這樣做了。無論是晚宴變自助餐,還是餐桌上的酒換成了藍莓果汁,都體現了這樣的變化。而這樣的變化自然也引起了市場的關注。在輿論場上,不少人就打趣,賣酒企業晚宴不上酒,似乎多多少少有點「反差感」。
但這些看似與白酒企業定位不符的動作,其實才真正凸顯了國有企業應該遵循的規則。國有企業的性質決定了,其有特殊的責任和要求,尤其是茅台這種影響力較大的企業,帶頭落實相關要求和部署,也是其公共性質的體現。
事實上,在中國,白酒原本就與公眾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場合緊密相連。於企業而言,堅決貫徹落實條例相關要求的背後,其實也隱含著一種「求變」的邏輯——「工作餐不上酒」的明確規定,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於白酒行業擺脫對公務消費等特定場景的依賴,促使相關企業和從業者關注更為廣闊的大眾消費市場。
作為國內白酒市場的頭部企業,茅台的相應動作無疑具有行業風向標的作用,因此,人們對「工作餐不上酒」等要求的落實情況自然也抱有更高期待。
總而言之,茅台的相應動作,是落實條例相關要求的題中應有之義。而在此之外,相關各方也不妨及時擺脫某種路徑依賴,以更堅決的姿態開拓新的消費場景,更好助力企業經營。
撰稿 / 蘇士儀(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