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
在阜陽,如果讓當地人推薦美食,回答「格拉條」者,十之八九;如果午時走進一家格拉條餐館,大多食客絡繹不絕,無論男女,不分老少。
阜陽人對格拉條的喜愛,如同當地音樂人劉天偉在《格拉條之歌》中描述:格拉條長格拉條香,一頓不吃肚子裡頭急哩慌;曾經,一家外地餐飲公司申請註冊「格拉條」商標在阜陽激起「民憤」,引發了一場持續多時的「商標保衛戰」。
百度地圖顯示,以阜陽市政府為中心,半徑2.5公里範圍內,有100多家以「格拉條」命名的大小餐館。可在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的2月,幾乎所有格拉條餐館閉門謝客,往日景況不再,一碗稀鬆平常的格拉條,竟成了很多阜陽人的奢望。
但就在這個月,一家名為「喜九幸福里」的餐飲企業與愛心人士、多名義工聯手,為「疫」線人員送去了3300份格拉條。
當「愛心哥」找到「門路」
最先想到給「疫」線人員送格拉條的是「愛心哥」。
因為始終以匿名方式參加公益活動,當地人無論與他熟識與否,都這麼稱呼他。3月11日,在答應不透露他的姓名和身份後,他接受了中安在線記者的採訪。
愛心哥說,疫情之下,他所在的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在家多日無所事事,吃嘛嘛不香。彼時,他的部分親戚、朋友仍在卡點堅守,三餐不定,常以泡麵充饑。
「卡點條件艱苦,風餐露宿,如果能吃上一碗格拉條,應該是很幸福的事!」愛心哥拿起手機,給以前常去兩家店老闆打去電話,對方以「政府管得緊」,或擔心安全為由,婉言拒絕。
2月9日晚,他向阜陽義工路政求援:「我出一萬元,不論多少份,你們找人做,送到一線就管了。」愛心哥強調,他的唯一要求是「送給『疫』線人員」。
第二天,路政向阜陽「喜九幸福里」合伙人門路轉達了愛心哥的想法。此時,包括喜九幸福里在內的當地多家餐飲企經有關部門批准,從年三十開始,為醫護人員提供免費愛心餐。
「我們店負責供應包子、稀飯、豆漿,當時沒有格拉條。」接到路政的電話後,門路覺得是好事,他清點了店裡麵粉存量,又聯繫到做格拉條的師傅侯玉傑。
這位現年58歲、做了20年格拉條的侯師傅,在門路創辦「喜九幸福里」之初,就來到這裡做格拉條。他沒說二話,第二天一早便戴上口罩,從出租房趕到店裡。
在老侯印象中,格拉條是上世紀八十年出現的。那時,老侯是潁泉區聞集糧站的職工,農村人普遍貧窮。夏天的時候,人們用鐵皮砸幾個洞,再把面揉好從鐵皮洞里擠出來,煮熟後用涼水過一下,放點鹽和蒜泥就吃了,「做起來特別費勁」。
2000年,老侯從單位下崗後,以賣格拉條營生。他說,製作格拉條的技藝經過兩次改進,由人工和面、手動操作千斤頂壓面,到如今由格拉條機器和面、壓面一體化,既節約了體力,又提高了生產力。
從當初單一的蒜泥,到芝麻醬、黃瓜、豆角、芹菜、榨菜、碎花生、荊芥……隨著配料的日漸豐富,格拉條的口感和營養也不斷提升,好這口的的阜陽人也越老越多,以至於「吃飽喝足嘴一抹,啥都不想」。
穿越全城的愛心搏「疫」
在喜九幸福里,單份格拉條的價格為10元,一碗雞蛋茶(煮格拉條的水沖雞蛋)2元,配料及打包盒3元。也就是說,一份標配格拉條的外賣價為15元左右。而門路給愛心哥提供的價格是10元一份,即10000元可供應1000份格拉條。
做格拉條的侯師傅找到了,價格也談妥了。那麼,哪些「疫」線人員想吃?誰來送?
在門路承諾供應格拉條的當晚,路政和另一位義工張春梅便通過微信群了解需求。沒想到「送格拉條」的消息一出,幾個微信群里都炸開了鍋。路政覺得,並不是因為免費贈送,而是疫情之下,大家念想著許久沒有嘗到的那個味兒。
每確認一個「疫」線卡點,張春梅都記下該卡點的具體位置、送餐時間、對接人、份數。逐一統計清楚後,她會在前一天晚上把上述信息發給門路。
第二天上午,路政和張春梅會提前來到喜九幸福里(西苑店),幫忙清點各卡點所需格拉條數量,並跟車配送。
活動開始的前兩天,需要配送的卡點和份數不多,門路調來配餐車和駕駛員,基本保證能在一個小時內將愛心餐送到所有卡點。但隨著後期卡點數量和送餐數量成倍增加,配餐車和他的私家車顯然不能滿足配送需求。
「本來天就冷,大家就想吃一口熱乎的格拉條。如果從做好到送到卡點超過40分鐘的話,格拉條的口味會大打折扣。」為此,路政又在微信群里尋找送餐義工,條件是:有車、有時間、家人支持。
後來,包括阜陽移動公司職工徐丹丹、務工回鄉人員武中彪在內的六、七名義工加入到送餐行列中。大家每天上午11點前趕到九幸福里(西苑店),在接受體溫檢測和人車消毒後,進店記下當天的送餐點和對接人,以最快的速度將打包好的格拉條送到一線防控人員手中。
中安在線記者了解到,送餐活動高峰期,平均每輛私家車要跑五、六個卡點。2月16日,這群送餐義工共為20個卡點送去了430份格拉條和餛飩;2月21日,他們送出了最多的511份愛心餐。
「感覺自己如此重要!」
送餐人員中,門路對一位名叫武中彪的義工印象極為深刻。「他穿著很普通,不怎麼說話,每天很早就來店裡,幫我們打包、清點、裝車,送餐時也從不多說一句話。」
中安在線記者了解到,武中彪的老家在臨泉,常年在浙江嘉興一家製作鋁合金門窗的店裡務工,老婆、孩子留在阜陽。大年初二,他將妻女送回老家後,在潁河西路上的一個老小區做了一周的志願者。
電話里,他的話依然不多,「非常感謝愛心人士贊助的格拉條,我只是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徐丹丹記得,2月17日,她獨自去潁州區馬寨鄉送餛飩。當她看到路口一塊紅牌上赫然寫著「疫區」二字時,心裡一緊。她深吸一口氣,抓緊了方向盤。坐在一旁帶路的幹部見狀,安慰她說:「別擔心,前面有卡點,戴好口罩,咱們下車量下體溫。」
那天,徐丹丹為馬寨鄉四個疫情防控卡點送去了42份餛飩。「當時看到『疫區』兩個字時,真的挺害怕的,第一次覺得疫情居然離自己這麼近。」離開馬寨鄉後,徐丹丹給自己多噴了幾遍消毒液,轉念又想,「卡點的那群人不也和我一樣嗎?他們依然在默默堅守。」
2月22日,她去西湖景區送餐時,剛從阜臨路往南拐進景區大門時,原本只有三、五個人的卡點,突然湧出二、三十人。「大家見到我,就像是狼遇到羊一樣,一下子就把我圍住了。」徐丹丹有些受寵若驚,她知道大家在等格拉條,「當時就感覺自己如此重要。」
2月20日,當她得知送餐的車輛不夠用,叫來同事和朋友幫忙。下午13時許,三人送完餐後,徐丹丹想請兩人吃飯,但開車在城區轉了半天,愣是沒找到一家飯館。
送餐的那些天,門路會為義工們準備午餐,但很少有去吃的。「我就覺得我們是志願服務,應該送給一線人員吃,我們不應該去吃。」與徐丹丹的想法一樣,武中彪、張春梅及其它參與送餐的義工送完愛心餐後,都各自回家解決吃飯問題。
「第一次吃的這麼乾淨!」
阜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是該市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和全省重型、危重型病例四大醫療救治基地之一。截至3月4日,該院共收治全市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55例,治癒出院155例,治癒率100%。在全省收治新冠肺炎醫院中,該院收治的確診病例最多,重型及危重型病例最多,治癒出院最多。
31歲的張靜就是這家醫院的肝病一科的護士。1月27日大年初三,她被通知回院,到醫院新成立的感染六病區上班。這個病區專門用於收治疑似新冠肺炎病人,她的工作是每天為患者抽血、消毒、掛水、採集咽拭子等標本。張靜說,那段時間,該病區每天都有疑似病例轉為確診病例。
2月11日,張靜和同事們完成了為期兩周的工作後,作為第一批撤離醫院的醫護人員,被安排在醫院附近的晶智假日賓館休整。
一周後的2月18日,她看到喜九幸福里一位店員在朋友圈發布送格拉條的消息,頓時興奮起來。「好久都沒吃到格拉條了。」張靜說,在賓館休整期間,雖然三餐無憂,但她覺得食之無味,「每天吃盒飯、饅頭,真覺得膩了。」
她在微信群里說「想吃格拉條的接龍」,沒想到群里四十多個同事一一報名。意外的是,當張靜聯繫到這位店員,表示自費購買格拉條時,這位店員回答是:「不賣,想吃就去二院領,那邊送的有。」
張靜有些失落,在群里向同事致歉。「我們已經撤離一線了,即便再想吃格拉條,也不能再給單位添麻煩。」2月22日,門路聽店員說起此事,向張靜了解情況後,答應免費送45份格拉條送到賓館。那天中午,當張靜走出房門,看到電梯口的同事們早早排好長隊。領到格拉條後,大家各自回房間,有人在群里提議先拍照,比比誰拍的格拉條好看,沒想到一呼百應。
「平時上班的時候,醫院經常訂盒飯,桌子上很多剩飯剩菜。」不過那天中午,張靜注意到放格拉條的桌子啥也沒留,「連配料都不見了,第一次見大家吃的這麼乾淨!」
第4651份愛心餐
送餐過程中,門路感受更多的是心酸。2月11日,當他把30份格拉條送到阜陽市與阜南縣交界的一處疫情卡點時,看到交警高興地蹲在路邊就吃了起來,「這跟我平常看到的交警完全不一樣。」
有些食客覺得格拉條太干、太硬,會把部分雞蛋茶倒進格拉條里。「一般情況下,沒人會喝吃剩下的芝麻醬湯。」而門路在阜陽市人民醫院親耳聽到的一幕是,有的醫生連剩湯都喝了,「當時就覺得自己來得太遲了。」
2月28日,「阜陽義工」微信公眾號公布的《愛心送餐活動明細》顯示,2月11日至2月27日,這群義工共為一線人員送去了4450份愛心餐。
活動期間,阜陽嘉寶莉漆、華潤置地阜陽中心、麗豐集團、小有滋味、萬達嘉華酒店等企業加入贈送愛心餐的行列,餛飩、撒湯、蒸餃、包子等品種也更為豐富。
中安在線記者了解到,3300份「格拉條、雞蛋茶」中,愛心哥贊助了1000份,阜陽嘉寶莉漆1000份,華潤置地阜陽中心300份,剩下的1000份由製作格拉條的喜九幸福里贊助。
「疫情面前,但凡我們有一點點利潤,我都想送出去。」36歲的喜九幸福里合伙人門路說。2月20日至27日,他先後送出了1000份「格拉條+雞蛋茶」,大部分都送給了環衛工、醫院和卡點一線人員。
如今,隨著阜陽當地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包括格拉條在內的很多餐館也陸續開門營業。雖然吃什麼不再是難事,但愛心仍在延續。據了解,不少企業和人士聯繫到阜陽義工,希望愛心餐活動能夠持續。
為此,阜陽義工聯合會發起「溫暖歲月」愛心餐計劃。3月5日「雷鋒日」當天,該組織在喜九幸福里和小有滋味的贊助下,將200份愛心餐送到疫情防控一線。
一位捐贈愛心餐的企業負責人說:「我不敢說我有多大的能耐,但是盡我會儘力去做,我們在阜陽成長,理應回饋這片熱土。」
記者手記:格拉條般的韌勁
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阜陽人,但在這次採訪中,我能感受到阜陽人對格拉條的熱愛。
第一次吃格拉條是在兩年前,中安在線阜陽頻道剛剛開通,大學同學帶我去阜王路一家餐館品嘗格拉條,親眼見到店裡絡繹不絕的食客和舉筷動嘴時的洒脫。
吃到一半,我抹去嘴角的芝麻醬,對同學說:「太幹了,幾個月都不想吃這個了。」
同學愕然,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繼續狼吞虎咽。
第二次是去年10月,我與朋友從太和回阜陽的途中。當時飢餓難耐,在路邊尋一格拉條餐館,雖有滷菜「協助」,總覺得肚子里不自在。
第三次是前幾日,幾位友人來訪,已至午時,友人說,這時候去飯店人多、不安全,建議點些外賣,問我想吃啥。我脫口而出:「格拉條+雞蛋茶!」
友人知我不是本地人,有些遲疑。問:「恁可習慣?」
當時,我已聽說阜陽的愛心人士和義工給一線人員送格拉條的故事,正在聯繫採訪。很想嘗嘗格拉條的味道,便重重地點頭:「來大碗的,多放辣椒、蒜、醋、豆芽子、芝麻醬,別忘了還有雞蛋湯!」
這一次,我吃得很香,也感受到格拉條的勁道。這股勁,如同疫情之下,這群送餐義工們的韌勁——他們連續17天穿梭在阜城大街小巷,不僅為一線人員送去了阜陽味道,還完成了一場跨越全城的愛心搏「疫」。(記者胡廣受訪者供圖)
原標題:3300份格拉條的背後——一場穿越全城的愛心搏「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