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點普洱(3144)】@普洱人,野生菌雖鮮美,食用前先做功課

隨著雨季來臨,各種野生菌快速生長,同時也是中毒事件的高發期。

為防止野生菌中毒事件發生,讓人民群眾更好地了解、食用野生菌及區分野生毒菌,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普洱市衛生健康委、普洱市疾控中心收集了野生菌相關知識供大家學習,並提醒廣大群眾注意舌尖上的安全,謹防野生菌中毒

什麼是野生菌?

野生菌又稱蘑菇、蕈,是一種大型真菌,生長在樹叢或草叢中,按照能否食用性質分類,可分為食用菌和毒菌。可食用野生菌富含多種維生素、優質蛋白以及其他有益於人體的成分,不僅營養還味美,備受青睞。

普洱常見野生毒菌

相關資料顯示,普洱市常見的野生毒菌有小白菌、窩柄黃乳菇、紅網肝功、毒傘、小豹斑毒傘、毒紅菇、細環柄菇、鱗柄白毒鵝膏菌、苦馬肝菌、黃羅傘、白鬼筆等,不僅種類繁多,還易與可食用的奶漿菌、雞樅菌、牛肝菌、青頭菌、見手青等混淆,導致誤采、誤用、誤食毒菌,引發中毒事件。

野生菌長在哪裡?

野生菌子一年四季都可生長,每年6—9月進入快速生長期。生長環境呈多樣性,草叢、樹林地帶最為多見。

食用野生菌應注意什麼?

1.不易識別的野生菌不要吃

例如,俗稱「火炭菌」的亞稀褶紅菇是我省中毒最嚴重的毒菌品種,已造成多人中毒、多人死亡事件,中毒病死率可達70%以上,而外形極為相似的密褶紅菇、稀褶紅菇卻是食用菌,一般人很難區分,需要專業人員結合顯微鏡及分子生物學鑒定手段才能進行準確鑒別,建議這類野生菌最好不要食用。

2.「穿鞋戴帽」的不要吃

頭上戴帽(菌蓋)、腰間系裙(菌環)、腳上穿鞋(菌托)的野生菌多有毒,盡量不要吃!

3.太幼小或霉變的野生菌不要吃!

有些野生菌個體太小難識別種類,存在一定食用風險。霉變的野生菌中含有其他毒素也會引起中毒。

4.最好不要吃雜菌

雜菌不易識別,如果同時誤食幾種毒菌,對身體的危害程度會更大,救治也更困難。

5.一定要煮熟炒透

有些菌種的毒素經高溫加熱後可被破壞,但有些劇毒菌種毒素高溫依然不能破壞,所以不要誤食最重要!

6.吃野生菌最好不飲酒  

酒精會促進毒素的吸收,也易與毒素髮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毒素,從而加重中毒癥狀,所以吃野生菌時最好別飲酒。

野生菌中毒有何癥狀?

吃了野生菌後,如出現頭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煩躁不安、幻覺等癥狀,就可能是野生菌中毒。但要注意,不同毒菌出現不良反應的時間有所差別。

野生菌中毒怎麼辦?

凡在吃過野生菌後10分鐘至72小時內,有頭昏、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煩躁不安或其他不適者,都應立即就醫!同餐進食者不論癥狀輕重,均應立即到附近的醫院進行觀察診治。

野生菌中毒如何自救?

1.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況下應儘快催吐。可用手指按壓舌根即可引起嘔吐,並反覆多次,盡量把胃內食物嘔吐出來,以減少毒素吸收。

2.立即就醫:中毒後應立刻到醫院救治,並攜帶剩餘野生菌樣品,以備鑒定野生菌種類,確定有效治療措施和判斷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