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頭鎮這場下沙燒賣製作技藝推廣中外青年專場,讓非遺美食香飄萬里

「真的很有趣,我們都是第一次製作燒賣」「中國菜太豐富了,還從來沒吃過這種豬肉和筍做餡料的燒賣呢」……昨天下午,航頭鎮團委和文化服務中心聯手舉辦的「燒賣飄香生活䲜䲜」《下沙燒賣製作技藝》推廣(中外青年專場)活動吸引到不少居住在金橋碧雲社區的中外家庭前來參與。在這項非遺的第五代傳承人鄭玉霞的帶領下,大家學著包得有模有樣,還津津有味地品嘗起自己的學習成果。

這項專場活動是2024年上海市民文化節「城市美育日」的內容之一。在主辦方的安排下,來自美國、西班牙、英國、澳大利亞等不同國家的外國友人一起參觀了鄉村振興示範村——航頭鎮牌樓村,實地感受鄉村振興的喜人成果。隨後,大傢伙又前往牌樓村百年老屋,跟著鄭玉霞學習下沙燒賣的製作技藝。

據了解,「下沙燒賣」相傳始於明代。朝廷派兵至下沙抗倭時,得到下沙百姓擁戴,人們用精美的點心慰勞將士。當時恰逢新筍出土,鄉人們便用竹筍和肉做餡,包了餛飩不像餛飩、餃子不像餃子的點心上籠蒸熟。新出籠的美味點心深得將士們喜愛,有人問這是什麼點心,鄉人頗為風趣地回答:「邊燒邊賣。」「燒賣」由此得名。2011年,《下沙燒賣製作技藝》被列入浦東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2月,在航頭鎮黨委、政府的重視下,《下沙燒賣製作技藝》傳承基地落戶下沙,2015年又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當天參加活動的美國年輕女孩詩雅是金橋碧雲的一名幼兒園老師,2018年就來到中國,平常就特別喜歡吃中國菜。「我最喜歡的是火鍋、麻辣燙,這次聽說社區有組織中國美食的體驗活動,就立馬報名了,」詩雅表示,她覺得自己動手包燒賣的感覺特別神奇,「因為老師一直在指導我們,包起來不算特別難,大家都可以來參與一下。」

等到包好的下沙燒賣蒸熟出籠,大家已經迫不及待地拿著小碗,想第一時間感受豬肉和筍結合的美妙滋味。「我們之前都吃過糯米做的燒賣,還沒有嘗過特別的下沙燒賣,熱氣騰騰的,吃起來很過癮,」來自西班牙的pere casas已經在上海生活了十幾年,他還特意告訴記者,很多年前他曾和朋友騎自行車來過航頭鎮的鄉村,沒想到現在這裡變得那麼乾淨、整潔,令人輕鬆愜意。

近年來,航頭鎮文化服務中心多次舉辦「下沙燒賣製作技藝」講座、傳授班,第五代傳承人鄭玉霞也多次走進社區、走進校園進行傳授。同時積極發揮「下沙燒賣製作技藝」傳承基地的作用,使下沙燒賣從小吃點心變身為「非遺」美食。藉助「城市美育日」的契機,航頭鎮此次邀請來自金橋碧雲的外國友人體驗,也是希望非遺美食能香飄萬里,甚至走出國門。

  作者:唐瑋婕

文:唐瑋婕圖:採訪對象提供編輯:商慧責任編輯:戎兵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