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風俗.包餃子(七)

   

大年三十 包餃子,是家家戶戶不可缺的美食。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吃餃子喝酒越喝越有」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佳肴。根據古書記載,人們吃的並不是餃子,而是一種形狀類似月牙的食品,後人推斷它是我們今天吃的餛飩。因為,那時候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形如偃月,天下通食」。這種吃法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了,而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元代稱餃子為「扁食」,清朝時出現了「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也說明了它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還有很多解釋。年三十晚上十二點以前要包好餃子,待到正月初一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一說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把各種各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餃子所包的餡和製做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一般包三種餃子,一是葷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驗歲的,包上硬幣、紅棗、栗子初一早上吃。 在除夕包餃子叫做「吃去年的陳糧,掙新年的錢財」,餃子包好後,有的要放上桃枝,叫做「驅邪避惡」,有的包上豆腐,吃著有「斗福」之運,吉不可言,有的要包上四樣素菜,叫做「四季發財」有的包上糖塊、花魚,叫做「新年有甜頭」「年年有餘」。新媳婦兒吃的餃子里,要包上紅棗、栗子、花生米意思是「早生貴子,有兒有女」。最普遍的是在餃子里包上硬幣,表示「新的一年有錢花」。 關於煮餃子也有講究。煮餃子時,要燃一掛鞭炮,聲音越響則越吉利。民間煮餃子不能吹風、拉風匣,全憑柴燒。民間有「家人發旺,全憑燒上」的俗語,指的就是這件事。燒柴講究要燒芝麻秸稈。一方面芝麻秸燃燒時悅耳的響聲,好像一連串發財的「發、發、發」的聲音,另一面又取「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喻義。餃子煮破了要說是掙了,不能說破了。餃子煮好了,第一碗飯要敬供祖宗和神靈。全家人入席要請家長坐首位。由家長致祝酒辭。盛飯時,不能讓鍋里空了,意喻取之不盡。 有些地區的人們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豆腐、柿餅、三鮮菜等,象徵,全家幸福,事事如意,三陽開泰。按照我國人民的習慣,逢年過節,館客送親總要包頓餃子吃,尤其是過年,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餃子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