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未到,月餅先行!福建各地「土月餅」,你值得擁有

近日,秋的氣息愈加濃烈~再過兩個星期就是中秋節了,然而中秋月餅早已呼嘯而至,這也標誌著:一年一度月餅品(si)嘗(bi)時間又到了……

曾經的五仁月餅被吐槽成月餅界最黑暗作品,但隨後問世的韭菜月餅、腐乳月餅、巧克力麻辣月餅已經刷新了認知。

要說最能喚醒海外遊子記憶味蕾的月餅,還要數家鄉的「土月餅」!

那麼,中秋月餅的進化史和福建省各地的傳統月餅又是怎樣的呢?

中秋未到,月餅先行。超市的月餅琳琅滿目,有這樣的:

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年年歲歲有中秋,歲歲年年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吃湯圓、春節吃餃子一樣,都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

在秋高氣爽之夜晚,備幾塊香甜的月餅、兩三盤熟透了的瓜果,外加一壺佳釀,一家老少遙望當空皓月,拜月完畢後圍坐在一起,品味豐收的甘甜,感謝大自然的恩賜,暢想未來生活的美景,該是何等的詩情畫意。

月餅的前世今生

01首次將餅與中秋的月亮聯繫起來,是唐代大將軍李靖八月十五征討匈奴得勝而歸,唐高祖接過吐魯番商人獻上的胡餅,笑指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

02最早「月餅」一詞見於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

03後來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04到了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

05如今,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吃湯圓、春節吃餃子一樣,都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承載著團圓、親情的民族情結。

月餅的「進化史」

50年代:月餅等同奢侈品

「麵粉、雞蛋加糖做成皮,配上綠豆餡,抹一點點花生油,這就是那個時代的高級月餅。儘管樣式少、口味單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這種月餅還是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才消費得起。

(☝五十年代的中秋月餅盒)

(☝中秋做月餅)

60年代:少油月餅常板結

其實現在稱的月餅,在那時其實就是餡餅。

幾小粒碎花生、一點冬瓜糖,點綴點棗泥做成餡,用紅糖和麵粉碾成皮。

偶爾在餡裡頭擱點炸完油剩餘的豬肉肥膘渣,簡直就是上品了。

用制餅模具在餅上印些許花紋,因為油少,餡餅經常出現板結的情況。

70年代:憑票排隊買月餅

那個年代,月餅在那一代人眼中依然是稀罕物,想要過過嘴癮,不僅要有錢,還要有月餅票,餅票是按人口定量分發的。

一張餅票買得到4個月餅,這已經算是較高的待遇了,量少愈顯珍貴,當時經常可以看到在糖餅店排隊買月餅的隊伍。

當時,糕餅店做成的月餅全是裝在一個大籮筐里,賣的時候,用牛皮紙隨便一裝就帶走了。

那一輩人的印象中月餅是:質量差的麵粉加上粗糙的紅糖,再抹上一丁點油,比現在常見的月餅要大一些,但吃起來非常乾澀,口感很差,所謂的「餡」是一小團硬邦邦的東西。

80年代:市民自家做月餅

上世紀80年代,節日對孩子來說,是能夠「大吃一頓」的契機。

每到中秋節,基本家家戶戶都會自製月餅,國家提供的免費麵粉經過粗略加工,裹些花生仁,在木質的月餅模上輕輕一壓,一個個或圓形或菱形的月餅基本成型。

稍微過油微炸,月餅就算是「大功告成」。

90年代:月餅逐漸走向市場

90年代,月餅逐漸走向市場,人們已經可以從供銷社買到帶鐵盒裝月餅,但這在當時依然算是比較奢侈的消費了。

福建各地「土月餅」

福州禮餅,又大又圓

禮餅是老福州愛吃的美食,這個蝦油味十足的地道小吃是閩東南一種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傳統糕點,在逢年過節、親友紅喜事的時候,總會出現在大家面前。

"禮餅方有禮,其他不為禮",早年,在福州地區,禮餅不僅作為男女訂婚的聘禮之一,也是出嫁的女兒、外孫女在每年中秋節孝敬長輩必備的特色禮品。

(☝福州禮餅)

廈門:「土月餅」做法很「農家」

一、炒:糯米和少許八角、陳皮炒至散發香味、顏色微黃;

二、磨:將炒熟的糯米磨成粉,篩子篩去大顆;

三、潮:在地上放上草紙,鋪上糯米粉,擱置三天,接地氣,不上火;

四、制:將白糖熬成液體,豬油、芝麻倒入,迅速用手抓,在模具上按壓,月餅就成型了。

剛被手工打制出來,還帶著溫度的時候,忍不住咬上一口,唇齒間瀰漫著豬油和著糯米粉一起散發的香味,嘴裡就不禁泛出口水。

漳浦:傳統手工月餅,歷久彌新受歡迎

漳州傳統月餅的種類並不是很多,有豆浦餅、肉浦餅,還有各種水果餡料的月餅。不過,最受歡迎的還是傳統的豆浦餅和肉浦餅。

豆浦餅的餡料就是豆子。肉浦餅餡料更講究,由花生,肉,冬瓜,芝麻混合而成。一切都做好之後,放進烤箱,十多分鐘後,香噴噴的月餅就出爐了。

這些新鮮出爐的月餅形似圓月、色澤金黃、皮薄餡足、氣味香甜,咬上一口酥得掉渣,真是別有滋味。

福鼎:有餅花的才算「土月餅」

福鼎月餅主要三種:麻姑餅、五仁餅、麻晶餅。

麻姑餅少油,上貼餅花,主要供小孩吃。

五仁餅、麻晶餅製作講究:精肉、冰糖、花生仁、冬瓜糖等,味清甜,過去多敬老人家吃。

說起福鼎月餅,不得不提餅花。餅花是福鼎特有的民間美術工藝品,起源於清代。

當時,福鼎的月餅大如圓盤,餅店出售時用厚紙包成方角形,偌大的平面該有漂亮的畫面才能吸引顧客,於是餅花應運而生。

可以說,餅花是中秋月餅最早的包裝。

福鼎餅花除了美觀好看,最有趣的是餅花圖案上的人數還代表著月餅的重量。

一個人為四兩月餅(舊時一斤為十六兩),兩個人為半斤月餅,最多至十六人為四斤月餅。

(栩栩如生的餅花圖樣)

莆田:酥皮月餅,甜而不膩

莆田月餅主要特色在於月餅皮,月餅皮煎出來是一層一層的酥。

而餡的重量更是要拿捏得當,月餅口感還取決皮和餡的配比,一個四兩重的月餅,配比是三兩餡一兩皮。

餡主要是由花生、肉、糖、芝麻、豆子一起混起來的。

在月餅出爐後,最後撒上一層薄薄的芝麻,吃起來香酥可口,根本停不下來。

南平樟湖「越餅」,醇香濃厚

餅皮金黃,香酥可口的樟湖月餅。

圖片來源:閩北日報

樟湖月餅傳承的是古南越餅製作工藝技術及風味,故又稱「越餅」。精髓是餡里有腌漬過的豬肥膘,樟湖月餅餅皮色澤橙黃,香酥質軟。裡邊餡料的口味亦咸亦甜,油而不膩。樟湖月餅之所以入口醇香濃厚,少不了腌制過的豬肥膘,說到這裡,應該嚇退了許多注重身材的女孩們。

寧德福安:樸實而簡單的中秋餅

福安,月餅不叫月餅,而叫中秋餅。

喜慶的紅紙配搭上紅繩,既簡單又樸實,在福安,有很多中秋餅店,在中秋節前的15天天天排滿買月餅的顧客,每天能賣出200擔的中秋餅,這口屬於福安的老味道已經成了福安人的舌尖記憶。

漳州豆脯餅:素顏也自信

漳州人超愛的「漳州月餅」,平凡的美好,都在這塊豆脯餅里。

比起現在華麗麗的月餅天團大軍,豆脯傲嬌地存在著,「素顏」也如此自信。

表皮一咬即破,且酥、松、脆、軟、口感極好,吃起來完全不會膩。

龍岩永定高陂月餅:遠近聞名的土「披薩」

高陂月餅又稱「土月餅」,金黃飽滿,皮薄餡餡足,吃起來唇齒留香,色味俱佳、酥脆香口。桃紅色紙將月餅包裹著,高陂月餅一直是追求簡包裝。

這麼多種土月餅,你pick哪個?

你的家鄉,還有什麼「奇葩」的月餅?

歡迎和我們留言分享!

來源:閩聲傳媒